新发经济

业界

全国碳市场扩容放缓?延续两年履约期设计,暂

时间:2022-07-03 01:41

  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扩容以及机构投资者引入等节奏预计将放缓,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均将借鉴第一个履约周期的时间跨度,“配额两年一发放,履约周期也是两年,这意味着明年底控排企业才需要第二次履约。”

  大概率将落空。上述知情人士告诉,鉴于种种因素,目前的说法是暂不纳入新增行业以及暂不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场等。

  在5月27日绿色金融60人论坛和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碳市场扩容的主要难题与应对策略”线上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从能效提升方面,我国应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但第二个履约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可能还是只有发电行业,扩容的时机并不成熟,扩容条件也不满足。

  “条件方面,哪些行业纳入需做好必要的准备,目前看这些行业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同时要取得各方共识;时机方面,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目前扩容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另有知情人士向表示。

  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任何平在会上表示,目前,工业行业对双碳目标特别是碳市场的认识还不足,仍存在盲目性。很多企业主动设置了一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缺乏具体的路径和措施,“在我们常说的路线图、时间表、施工图——‘两图一表’中,工业行业更需要施工图,从而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也有与会专家认为,“碳市场推迟或放缓扩容”的提法并不准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冰清表示,生态环境部对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原则是“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扩容需要综合考虑减排和发展的关系以及碳市场成长的步调来确定碳市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节点引入什么主体,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减排和发展两者同步适应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对碳市场来说是一种健康、合理的发展路径。

  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市场部副总经理陈浩看来,国家层面也在推进用能权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试点,目前,已经有文件提出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那么,碳市场在扩容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多部门政策的衔接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重管控问题,减轻企业受到的环境规制影响,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个履约期行业将扩容 碳价长期看涨

  一位业内人士预计,第三个履约期将有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比如水泥、电解铝、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力争“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全覆盖。

  按照年10000吨标准煤的门槛,如果纳入8个行业共20个主要子行业后,企业数量约8000至8500家,将覆盖碳排放量的70%。

  “如果说第一个履约周期是起步运行,第二个履约周期则介于起步运行到正常运行之间,第三个履约期可能才真正上路了。”该业内人士称。

  上述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目前能力建设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法律体系也需要加强,希望碳排放管理条例尽快推出,“未来还应改进碳市场的设计,把全国碳市场的总量设定与全国碳减排总量控制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就碳价而言,有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目前价格区间50元至60元人民币之间,已经超出预期,第一个履约期通过模型测算,“十三五”期间边际减排成本约是58元,可以说碳价发挥了有效作用。

  碳价未来还将呈现上升趋势,根据模型测算,2025年我国边际减排成本/碳价约为68元,2030年边际减排成本约为104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边际减排成本可以看作是碳价的一种底价,如果碳市场的价格比底价高,可以说市场是有效的。

  瑞银集团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也称,中国的碳市场有可能发展成为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重要交易市场,中国碳价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超过200元人民币/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