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经济常识:国债在哪个银行买都一样吗,哪个银行
1:国债是不是谁时都可以在各大银行买到
你好
不是的,如果你要购买凭证式国债,那你必须在国债发行期而且在银行的发行额度内才能购买到。现在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取得了国债承销资格。
2:国债怎么买 最近的 哪个银行买
1.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各家银行只是代销,不收任何费用,产品种类、期次、利率水平都是一致的,可以任选一家;
2.发行时间可以留意各大门户、财经网站信息(搜狐网、和讯网),四大行(工农中建)的电子显示屏和宣传信息,提前做准备。最近发行的是昨天(11月11日)发行的国债。
3.电子、凭证、记账只是发售形式不一致,只要是国债都可以买,收益要看长短期,5年最高,1年最低,均为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4.国债利率:以昨天发行的国债为例,1年期20亿元,票面年利率3.85%;3年期100亿元,票面年利率5.58%;5年期80亿元,票面年利率6.15%,市民购买3到5年期国债的最多。比对应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高出0.35、0.58和0.65个百分点。
最好去大银行买,提前预约,一开门就买上,去晚了很快就抢光了,我试过的。
3:去哪个银行购买国债
不错
4:买国债去哪个银行好
其它几大银行都有的,但我觉得邮政储蓄银行从三月份至十月份,每月的十日都有国债,建议关注一下!
5:银行的国债很安全吗
银行国债肯定安全,因为在银行购买是其中一条渠道。以往国债每年的发行都是从三月到11月中每月的10号,每当发售的时候都会出现抢购的情况,不过今年有个好消息就是四月份1号到30号都可以去银行购买国债,给予足够的时间投资者去购买。
所以说银行买国债是很安全的,主流银行一般都会支持国债的购买的。下面简单说一下购买国债的方法,因为国债是一种风险极低的投资标的,除非国家破产,所以国债是很受投资者欢迎,加上2019年最新的国债利率,3年期4%,5年期4.27%,比一般的定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都要高。
按照发行凭证,国债是分为三种方式购买的,分别是凭证式、电子式、记账式。
凭证式:凭证式国债一般在银行柜台进行购买,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过购买前需要开设国债账户,以往这种方式都需要早早起床排队抢购,今年4月份整个月都可以购买,不用抢购,对老一辈的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电子式:电子式国债可以在银行柜台或者网上银行购买,采取每年付息一次的方式结算,对于年轻一辈的投资者来说,一般都会选择电子式国债,可以手机上就可以操作购买。
记账式:记账式国债是可以上市的债券,想要购买的话必须要有证券交易所的账户才可以买卖。记账式国债的根据不同的年限有不同的付息方式,一般来说,中长期的记账式国债会采用年付或者半年付的方式,可以用来利息再投资,等于复利计息的方式。
银行购买国债是安全放心的,最后提点一个,国债的年期相对长一点,一般都是3-5年期的,中途提取出来会有利息的损失,所以购买前要考虑清楚,该笔资金是否用于固定存储。
6:如何购买国债应该到哪个银行购买呢农村适合买什么样的国债
不少投资者把送红股、转增股本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s送红股是上市公司将本年的利润留在公司里,发放股票作为红利,从而将利润转化为股本。送红股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总额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总股本增大了,同时每股净资产降低了。而转增股本则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但却增加了股本的规模,因而客观结果与送红股相似。转增股本与送红股的本质区别在于,红股来自公司的年度税后利润,只有在公司有盈余的情况下,才能向股东送红股;而转增股本却来自于资本公积,它可以不受公司本年度可分配利润的多少及时间的限制,只要将公司帐面上的资本公积减少~些,增加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就可以了,因此,转增股本严格地说并不是对股东的分红回报。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以送红股的方式对股东进行回报,这在国外成熟股市上是较少见的。中国投资者非常喜欢上市公司高比例送配股,主力机构也往往利用高送配的题材大肆炒作。而外国投资者更注重红利,所以发行H股的公司多采取分红。
什么是派息
股市用语。
股票前一日收盘价减去上市公司发放的股息称为派息。
分红派息
分红派息,是指公司以税后利润,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及任意公积金后,将剩余利润以或股票的方式,按股东持股比例或按公司章程规定的办法进行分配的行为。
一般来说,公司可以三种形式实施分红派息:
1、派发;
2、派发新股(送红股);
3、以公司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
公司分红派息须由董事会提出分配预案,并按法定程序召开股东大会进行审议和表决。
个人股东享有的红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纳税。一般情况下,该项所得税由公司代扣代缴。
派息率
所谓派息率,也就是当年派息总数/同年每股总盈利,这个指标的确一般介于40-60%之间,某些上市公司派发特别股息,会使这个指标超过100%。
- 上一篇:经济常识:金博股份研报
- 下一篇:经济常识:和讯股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