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这届考生,报志愿比高考更“拼命”
没有人比我更关心孩子的未来。”接下来,我跟营销人员就报考信息展开了长达45分钟的“battle”。
不得不承认,这45分钟的时间并没有浪费,营销人员也是做过一些功课的,我也从中获取到了一点新的信息。但当进一步询问时,营销人员就开始打太极,引导成交。意识到营销电话并非全无用处之后,我不再拒绝报考机构的电话,但同样也快速让对方意识到我已经做过大量功课,对方为了成交,会继续展示自己的专业度,这样每次都会再让我的认知提升一点点。甚至最后,有三四个机构的营销人员被我问到“哑口无言”。
其实,不选择报考机构不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而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我们家孩子性格特别倔,所以我们要特别考虑她的个人意愿,机构为了让孩子保本科而选择的专业,孩子真的接受不了。
但报考机构的营销电话还是顺利成为了我检验方向正确性的工具。接了十几通电话后,我基本确定了报考方案,老公也被我的操作惊呆了,调侃我可以去报考机构做咨询。
当代高考“冤种”,报志愿被坑3000元
小欣 18岁 过一本线分
在高考前,我就明确一件事,高考能考多少分是基于自身能力的可控,但报志愿却有偶然因素和信息差。对我而言,报志愿比高考还关键。
我家属于五线城市,身边没有能咨询的长辈,因此高考结束刚估了分,我就开始找辅导机构。
这些辅导机构,从千元到几万元、十几万元的价位都有。一般大机构不缺学生,电话打来总是神秘的强调自己特有的数据库,能细致到高校各专业的人员调动。而小机构更加热情,甚至一天打好几个电话嘘寒问暖。
咨询了大大小小的几个机构后,我有些疲倦。此时,在一位销售拍着胸脯保证全程一对一辅导,并称打了5折后,我在一家小机构交了3000元咨询费,却没想到踩了个大坑。
钱一交,对方马上甩来了一个链接,美名其曰职业性格测试。可价值1000元的测试,做起来却和免费的“MBTI性格测试”极为相似。我虽然不满,但想到后面的一对一辅导,还是决定忍耐。
但没想到,他们很快就开始“摆烂”了。先是按照预估分数出了学校list,可提供的资料只有历年分数和官网链接,然后根据我的反馈缩小范围,实际就是去掉部分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的省份的高校。
而且,对于专业课程安排、哪些学校可能扩招这些问题,他们则是一问三不知。甚至每当我提出疑问,他们还会反向指责我“没有社会经验,不信任他们”。
就这样,从头到尾,除了提供学校list这一环,其它全都是我自己来完成的。我越想越气,更后悔自己“贪小便宜”。为了止损,我当即提出要他们退还费用,可对方直接删除了我的,拉黑了我的电话。
最后,我根本联系不上他们。
现在分数已经出来了,我只能一面自己在网上找相关专业的学长学姐询问情况,一面拨打12315积极维权,着实“心累”。
填报志愿也得学会“望闻问切”
奕东 17岁 过本科线分
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很激动。因为按照几次模拟考成绩还有考后估分,我就是个读大专的料,但没想到高考分数竟然过了本科线分,但也意味着,我有可能成为一名本科生。
然而,惊喜之余,我又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微妙”的分数,因为我根本没有更多的选择性。我在关注的高考超话里发帖“刚过本科线万,能上什么学校?”收到的回复有好几个,但大致的意思都是,“这个分数只能上民办本科,要不就考虑下专科。”
就这样,报考本科还是专科院校,成了我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从文凭含金量来说,必然是本科学校优于专科。但从经济情况以及专业情况考虑,后者优势更强。因为如果坚持上本科,我只能选择收费更高的民办院校,而且热门专业也没得选。
家里人表示虽然四年下来十几万的学费生活费开销有些大,但也在承担范围内,所以经济问题可以搁置一旁。况且学校也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上,所以填报志愿还是以我为主。
手里突然握住填报志愿的“权利”的我,还有些许不习惯。但一想未来确实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开始更卖力地研究各项报考政策和学校选择。我甚至将中医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法都运用其中。
“望”指的是观察,我要将报考规则了然于胸。“闻”是聆听,我要多请教师长的意见。如就“本科和专科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是否存在很大差距”、“什么专业会更适合未来就业”等问题,多听听过来人的经验。
“问”就是咨询,对于意向的学校就上网查询到该校招生办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咨询。或者通过微博超话、学校贴吧等途径找到“组织”,询问一些诸如“分数报考稳妥不”、“要想求稳录取应该选择什么专业”等等。“切”这一步,还得过几天才能做决定。我现在还只是在前面三个步骤循环进行。
在学校和专业挑选的基础上,我还想到应该将学校环境也纳入考虑范围。我这两天看的外省学校,有的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独立沐浴,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这些我都不能接受。好在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贴吧、微博超话、小红书,只需要随便检索下关键词就能直接找到答案。
在一所心仪大学的微博超话里,我发现该学校平常在管理上十分“奇葩”。不仅有军事化管理,还会随时抽检宿务情况,这一系列操作直接给我劝退。还有一所专科学校鼓吹自己的“动画专业”厉害,设备先进,但当我与该校同专业学长在“接头”后,这位学长直接让我“快逃”。
一通操作之后的经验之谈则是,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打破信息不对称困境,给自己多一些“备选项”。
为了报志愿,我咨询了十几位学长学姐
彤彤 18岁 一本压线考生
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小型封闭式的私立高中。因为学校的特殊性,也是老师对我们的高考志愿负责,我们考生一直要等到高考报志愿结束后才可以离开学校。
就这样,高考结束后,学校就开始为我们填报志愿准备一系列工作。除了一些高校来我们学校做招生宣讲外,学校还会邀请一些往届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做志愿填报讲座。
讲座结束后,学长学姐们还会分别找我们“谈心”。我也从学姐那报考志愿竟然有这么多“门道”。如,除了报考本省内的学校有优势外,我们报考北方的大学,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因为不少本省考生不愿意出省。”
学长也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分数不够的话,更要考虑的是学校和所在的城市,其次才是专业。
几次谈话结束后,我拿着志愿填报手册,根据自己模考的成绩,对比往年的录取线,划定了自己可能报考的学校范围,也选择了每个学校不错的专业。但成绩公布后,我几乎哭笑不得,因为我的成绩正好压过了一本线上一点点。
这让我在选择志愿时非常尴尬,因为报考一本可能上不了。老师给到的建议是,“选一个好一点的二本学校和专业吧。”
但我不死心,还是想试着“冲一冲”。一边对着手册查往年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和人数,一边拿着学校给到的学长学姐联系方式,给最近几年飘过一本线、但上了一本的学长学姐们分别打电话,向他们咨询报考经验。
学长学姐们听了我的情况后,都很纷纷给出他们去年的报考经验,告诉了我他们当时的情况、以及在一本志愿里,填报哪些学校更有希望录取。“如果非常想报一本的话,一定记得填‘服从调剂’,你这个分数太危险了。”一位学姐告诉我,“我当时虽然没服从调剂也上了一本,但是前两年的情况跟今年不太一样,你想去的这几所学校都有扩招,报名的考生也会成倍增加。”
在问了十几位学长学姐后,他们给到的建议差不多,不过也增加了我对各个大学的了解。跟老师沟通过后,我锁定了两所有希望“录取我”的一本大学,但是第一志愿里只能二选其一,否则也会面临“掉档”。
就这样,我又开始上网查找这两所大学的信息,还去它们的微博和贴吧,找到了在该大学就读的学长学姐,尝试去加他们的QQ。
不过,目前只有一位学长通过我的好友申请,我跟他询问了他们学校的基本情况。如食堂、住宿、学习氛围、环境等等。但因为学长是学化工的,不了解学校的文科专业,目前,我还在等另一位文科专业的学姐通过我的好友申请。
- 上一篇:湖北宜城产地山麦冬货源较少 现天气热走动慢
- 下一篇:接连两个,航行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