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招商银行35年路:何以成就「零售之王」
招商银行迎来了35周岁的生日。作为国内最早选择以零售金融为发展主线的银行,它一直是行业里的「另类」样本,也被认为是中国的零售银行王者。
银监会全面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人民日报》发表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署名《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这段「搅局者」之说并非危言耸听。就在同一个月,余额宝上线,刷新了大众对于理财、支付,乃至个人金融服务的认知。
在此之前,银行业受到来自科技圈最大的「挑衅」还是90年代,比尔盖茨的那句「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只是世界首富在大放厥词,科技公司和商业银行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更妄说颠覆。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极大地冲击了金融业。2013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零售银行的支付、存款、转账、理财等业务被来自互联网的力量所撼动。
就这样,「零售之王」被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周期,只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并不是来自金融业。
也是在这一年,招行迎来了第三任行长田惠宇。上任后不久,他便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即以零售业务为主体,对公和同业业务为两翼,并依托零售业务基础向「轻型银行」转型。
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是,包括招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冲击、金融脱媒的「四期叠加」挑战,而变革的目的正是希望摆脱宏观经济周期对银行业绩和经营的影响。
相比对公,零售业务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受到科技革命的影响也更为直接。需要快速地调整节奏、找准战略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大概就是「零售之王」的宿命。
相比招行,大洋彼岸的另一位「零售之王」就没那么顺利了。
2016年,CFPB向富国银行开出天价罚单,并爆出了一桩持续多年的丑闻。原来过去几年里,数千名富国银行员工在不知情或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通过伪造客户签名注册了数百万客户。
在反思富国银行的这场危机时,过度KPI导向的交叉销售成为了抨击的重点。尤其是它一直推行的「伟大的8」战略,即希望每个客户平均拥有8个富国银行的产品。
但往深一层看,危机的根源可能也并非单纯的战略或战术问题。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方法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富国忽略了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快速变化。
比如,其赖以生存的社区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占比逐年下降,这导致其负债端的优势减弱。再比如,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部门、企业以及家庭处于降杠杆的趋势,零售信贷市场开始萎缩。
再加上,美国一些「挑战者银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兴起也加剧了对其零售业务的冲击。对于富国银行来说,零售业务独木难行,批发业务又缺乏优势。
回到中国市场,到2015年时,招行的「一体两翼」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由零售的强客户带来强资金,并转化为强渠道,以财富管理为发动机,带动资管、托管、投行、同业等业务协同发展。
这种高效协同的战略在2019年被进一步确立为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协同体系,建立B2B2C的客户联动经营协同体系,构建行内外、跨条线的数据共享协同体系被写进年报。
这一点从估值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
方正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招行真正意义上的估值拔高,其实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启的。此后,「一体两翼」的转型成效开始显现 ,估值溢价率也伴随着「轻型银行」转型、抗周期能力凸显而屡创新高。
不可忽略的是,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2015年央行连续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得益于前两次转型带来的较高占比的零售贷款和活期存款,招行净息差由行业中列逆势提升至行业首位,且净息差优势开始逐年扩大。
「护城河」的加固为招行下一阶段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5
跨界
一切过往,皆是序章。
「我们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在2016年年报的行长致辞中,田惠宇表示,招行要不设上限地寻求数据、科技人才,要加快敏捷开发和云技术的创新应用,设立专门投资基金,孵化金融科技项目。
很快,这个规划变成了更具体的数字。
在2017年年报中,招行立志要做「金融科技银行」,并提出将税前利润的1%计提为金融科技创新基金。2018年则将金融科技投入继续扩大到营业收入的 1%。2019年这个数字继续增加至1.5%。
这是一个金融科技全面「重构银行」的时期。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受宏观经济调整、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他们告别了黄金时代,过往的超高速增长一去不返,盈利压力逐渐凸显,迫切需要通过一些新渠道、新模式,找到新的业务亮点。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17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为12.8%;这个数字在2014年降至 7.7%,到2016年进一步降低至3.2%。为了逆转这样的疲态,零售业务成为许多银行发力的重点。
而金融科技成为了那把关键的钥匙。
在2018年的年报中,田惠宇把客户和科技作为了招行面向未来的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科技主导商业模式、大数据决定客户服务能力,商业逻辑已由“小而美”转为“大而美”。」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号:银行从过去主要服务于「二八法则」里那20%的客户,开始向更广泛的「长尾」客群覆盖。
很快,招行开始了从卡时代到App时代的全面跃迁。同样在2018年年报中的这句话很好地代表了招行在移动时代的定位:「银行卡只是一个产品,App 却是一个平台,承载了整个生态。」
并且,参考互联网公司,2018 年招行开始以 MAU 指标为指引。对此,田惠宇曾总结道,「有了 MAU,AUM 及其他财务指标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所以,尽管招行两大 APP 的用户数并不及几大国有行,但就 MAU占比来看,招行手机客户端用户粘性与忠诚度一直保持高位。比起其他股份行,则是在总用户数和活跃度上,均呈现碾压之势。
在这一年末,世界上第一家无卡移动银行Movenbank创始人Brett King出版了「银行X.0」系列的最后一本。他笔下的Bank 4.0时代:「Banking Everywhere,never at a bank」。
开放、无界、融合,正成为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关键词。
招行也定下了在线上再造一个跨界「零售之王」的目标。数字时代的竞争,早已从单个金融产品的竞争,蔓延至社交生态、电商生态、休闲娱乐生态、生活服务生态等各种生态之间。
基于这样的策略,招行开始引入非金融服务、个性化定制、投融资一体化、对非持卡用户开放等。到2020年年中时,招商银行App用户总量1.29亿,月活用户5607万,已经可与一线的互联网平台比肩。
可以简单对比一下数据的变化,2018年用户在招商银行App上使用的场景平均是9个,到2019年提升到13个,目前金融场景和非金融场景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6%和59%。
在移动时代,通过增加使用场景提升APP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的打法并不鲜见。就在银行APP通过连接非金融场景,拓宽边界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早已通过增加金融服务杀入了银行的地盘。
2020年初,支付宝进行了改版升级,定位从金融支付平台全面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Slogan则从「支付就用支付宝」变成了「生活好、支付宝」。金融+生活,成为大家共同瞄准的方向。
中国零售金融的比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烈。
商业银行和科技巨头同台竞技,科技、服务、体验成为了决胜的关键。线上渠道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扩大了服务的半径、也降低了服务的门槛。马太效应适用于各行各业,赢者通吃的定律愈发明显。
商业银行也被推到了流量战争的前线,没有DAU/MAU也就没有增长,失去「长尾」客群可能就会输掉未来。
6
破浪
不破不立,「零售之王」再一次站在了市场浪潮的最前沿。
2021年3月,招行对外宣布了下一阶段的的工作主线——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并以大客群、大平台、大生态,为具体的执行关键词,开始全面发力财富管理业务。
这一方面是招行对「轻型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一体两翼」的战略目标的延续——在表外「再造一个招行」,进一步打破传统银行的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型。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了用户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财富管理市场崛起的时代机遇。
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投资祛魅以及理财保本时代走向终结,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有了越来越好的「土壤」,这与美国市场70-90年代迎来市场腾飞时如出一辙。
肯锡在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20年底,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第二大在岸私人银行市场。
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0%左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万亿元人民币。中金也给出了相似的预判——到2030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将达到25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去年至今,上至组织架构的调整、企业文化的重塑,下至产品流程的再造、手机APP的迭代,招行都是紧紧围绕「大财富管理」这个主线。希望通过内部各条线的融合与协作,以及外部各生态的开放与连接,真正实现全客群、全渠道、全品类的覆盖。
从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招行发力「大财富管理」颇具成效。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招行大财富管理的相关收入占全行营收比重接近16%,整体增速达到33.91%。同时,大财富管理业务带动非息收入大涨,占到了去年招行营业净收入的38.74%。
更重要的是,「零售之王」在竞争加剧、疫情压顶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成长性。2021年其零售客户突破1.7亿户,零售AUM突破10万亿,包括负债成本、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也非常亮眼。
长期来看,不管是零售银行自身的发展演进,还是放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整体目标之下,财富管理业务之于一家银行的战略价值都在不断凸显。对于以零售金融为根基的招行而言,这更是不能输掉的一场战役。
所以,在2021年报的业绩发布会上,招行的管理层谈及最多的不是成绩,而是反思、不足、和下一步。
「我们的财富管理,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很远的距离。」行长田惠宇总结了三点不足:财富管理的产品丰富度不足;收入结构较为单一;仍较依赖渠道优势和销售能力,而非投研、配置等服务能力。
对于未来,董事长缪建民则提到了以「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的3.0发展模式。他认为,招行正处于关键的战略选择期,需要有决心、定力和危机感。因为,「失败的种子往往是在成功的时候播下的」。
与招行总部同在深圳的华为,也一直把「永恒充满危机感的意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其创始人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对于企业来说,树立危机意识,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甚至具有超前的经营管理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最新的这份年报中,行长致辞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价值观永远高于KPI」。这并不是招行第一次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在过去两三年里,这一直是其内部管理变革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比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这些看得见的变革,文化和思维层面的重塑显然要难得多。但招行依然选择了这条「难而正确的路」,因为他看到了制约企业发展最大的阻碍——人,以及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整个金融业都在强调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但如果企业自身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都没有认同感、价值感,又从何谈起「为客户创造价值」?
「一切伟大和激励人心的事物都是有自驱力的个体创造的」,田惠宇在年报中说到,「商业模式决定我们发展的高度,而价值观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正在致力于变的更「轻」,走的更远的招行,亟待打破企业内部的种种竖井,提升管理和组织效能,变得更为敏捷、更有活力,而这种深层次的变化源自每一位员工由内向外地驱动。
回看招行发展的35年历程,不断地突破自己、保持进化,已经刻在了它的基因里。对于「零售之王」来说,进无止境可能才是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