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业界

债务

时间:2022-01-06 13:44

  经济学并不单单是债务的问题,事实上在现代经济领域,的存在是必要的,良性的、合理的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经济发展,比如一个超市,自有资金1万元,可以进100件货物,销售后获利2000元,如果超市在确保销量的情况下,向银行借贷1万元,利息1000元,进货200件,销售后可获利4000元,扣除利息为3000元,多出了1000元利润,在同一时间段内,通过资金增加进出货量,获取更多的收益,而出借方获得利息收入,消费者则可以更快的购买到需求的商品,三方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良性的好处然而,同一个例子,如果超市并没有超过100件商品的销路而盲目借贷并增加进货,借贷1万元,进了200件货物,但依然只卖出100件,获利2000元,而需要支付1000元利息和1万元本金,则超市方最终只剩下100件货物和1000元资金,这种情况下,超市的流动性被大幅降低,库存严重挤压,最终只能靠降价处理,而降价会引发之前原价购买者的不满,对超市信任感下降,最终超市可能亏本甚至失去客户而倒闭,这就是盲目扩张的害处经济学里,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合理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利益获取和商品服务流通,毕竟钱只是一种交易媒介和工具,如果把钱存起来而不用来使用,实际上和废纸无异,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数字(比如葛朗台),赚钱和消费是经济流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人要改善生活,也需要不断购买商品、信息、服务等,市场的商品和货币供求是需要平衡的,但过于平衡会导致二者相互制约,比如货币不足,就会减缓商品的流通,而商品的不足,则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适当的加,可以为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以盘活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间接地反馈给资本领域,可以说双赢如今的去,是基于各种市场尤其是金融、地产行业过高,上面我也说了,是把双刃剑,良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恶性的、过高的,则可能导致市场泡沫、系统性风险、生活被债务压垮等问题,一般来说,的放量比例不应超过自有资产的比例,比如上面那家超市,自有资金1万元,那么应当控制在1万元以内,这样可以防止因货物过度挤压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就算积压了一半货物,但超市还是可以偿还债务,继续经营,但如果超市盲目放,比如借贷5万元进货并期待更高利润,这个比例就达到500%,远远超过超市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货物积压,超市显然无力还债,而其持有的商品并不是资本投资者所需要的,超市只能宣布破产清算,货物会被低价抛售,而资本方显然收不回全部本息,因此资本方会被超市绑在一条战船上,继续提供资金支持让超市借新还旧,不能让超市破产,结果雪球越滚越大,一旦破裂,后果严重

  240%,这是东方汇理银行的高级经济师高大力给出的一个预测值。这个数值意味着,到2013年底,中国这个经济体中的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的总和,也就是债务总额,相对于中国经济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将达到240%。也就是说,债务是收入的2.4倍。虽然很多人关心债务,而地方债在去年底也有了一个官方说法,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债务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预测,应该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预计,因为2013年才刚刚结束。简单看到240%这个数值,会发生很多误读。你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太高了,难道1元钱的GDP需要2.4元的债务来支持吗这种感觉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比例的确不小,说不对是因为你可能从来没有对债务GDP比例有过认识,超过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认为不妥。我们需要做一些对比。高大力认为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因为如果他的预测正确,240%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在欧债危机高潮期,欧洲债务总量占GDP的比例约为250%”。这是横向比,纵向比呢2012年底,中国所有债务的总额已占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预测值240%,上升的势头依然很猛。216%这个数据来自哪里高大力没有说清楚来源,但我能找到的一个近似数据是215%。这个数据是上月刚刚发布的,来自于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强调,中国全社会的率已经很高,“去”在所难免。李扬认为,从总量上看中国的总债务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砖国家都要高,尚处于温和、可控阶段。鉴于中国的债务水平近年来上升较快,应当保持警惕。从风险视角来看,李扬指出,国家资产负债表近期的风险特点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信贷、地方债务以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项目,而中长期风险则更多集中在对外资产、企业债务以及社保欠账等项目。无论哪类风险都和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应对办法还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李扬说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高大力说的大规模的债务重组有什么不同我看没有什么不同。李扬说的是方式,高大力说的是方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规模的债务重组。从李扬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债务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预计的2013年底的债务GDP比例240%,这是一个怎样的增速如果你还是认识不够,我们再看看之前的数据。在我可以查到的说法中,渣打银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时曾经预计当年年底中国债务占GDP比重将超200%。现在来看基本没错。而当时王志浩还提及了他掌握的两个数据,“(中国的)信贷扩张在2009年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整体率从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如果王志浩的数据基本准确,而高大力的预测基本靠谱,那么中国经济的整体率,相当于从2008年的153%涨到了2013年的240%。正因为这样的势头,所以高大力说“如果这个步调持续下去的话,十年以后债务占GDP的比例可能会达到500%。如果到了这么高的率,比较疲软的企业和必然会违约。在接下来五到十年,中国必须要有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否则违约风险将大增”。2014年开始,我已经在《地平线》专栏中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2014年看好中国的最大理由”、“索罗斯的中国难题”、“央行的算盘:紧而不慌的‘去’”,加上今天这篇“中国的债务到底有多高”半个月我都在讨论中国经济的率。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列举了各方面对中国率的分析和预测。有乐观一些的,也有悲观之极的。但是,所有人都会承认,一个仅仅依靠债务支持的GDP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大家的分歧只不过在于,中国经济的过程到底在什么位置是在一个上升过程中,还有增加的余地还是到了一个顶点,即将反转还是说已经开始反转,开启了去化的过程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位置将强烈暗示着央行货币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还在上冲,意味着市场主体主动加的欲望还在,那么央行就应该从紧甚至加息;如果已经开始收缩,一个债务收缩的过程已经开始,央行反而应该为了稳定需求放松银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证金率甚至减息。央行有没有答案在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中,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7%,达到17.29万亿元的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8.4%。而央行的表态是,“2013年M2和贷款数据基本达到调控要求,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不会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不收紧不放松,这就是央行对位置的判断吗

  经营经营,又称营业或营运,反映销售和息税前盈利的关系。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为了对经营进行量化,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或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倍数称之为“经营系数”、“经营率”,并用公式加以表示。经营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报告期经营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财务财务又叫筹资或融资,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对财务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系数,财务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财务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系数:财务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租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经营经营,又称营业或营运,反映销售和息税前盈利的关系。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为了对经营进行量化,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或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倍数称之为“经营系数”、“经营率”,并用公式加以表示。经营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报告期经营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财务财务又叫筹资或融资,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对财务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系数,财务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计算公式为:财务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系数:财务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租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融资就是借钱比例,比如说3倍的融资,就是你借3倍于你本金的钱去投资,你100万借300万 一共400万 用于投资,当你买股票,买了一个涨停板,那么你一天就赚了40万,当跌停时,你一天就亏40万, 如果你不用融资炒股,你一天的盈亏就在10万以内,赚也最多赚10万,亏也最多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