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业界

盘点:2021年A股市场回顾及2022年A股市场走势预测

时间:2022-01-05 20:00

    回顾2021年,A股市场整体运行平稳,结构性行情突出。时间步入2022年,A股市场如何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下,市场“难度”是否会加大?有哪些关键事件、时间节点值得关注?

    A股2021年正式收官。12月31日,A股最终红盘收官,其中上证综指报3639.78点,收涨0.57%,斩获年线%。相比之下,创业板指全年涨幅最为亮眼,大涨12%,12月31日平盘收盘,最终报3322.67点。

    回顾2021年,涨幅最大的前十只个股出炉:分别是湖北宜化、联创股份、森特股份、江特电机、st德新、九安医疗、藏格矿业、精功科技、st众泰、永太科技。如果是区间最高涨幅,湖北宜化、九安医疗、联创股份等涨幅均超过十倍。如果统计新股次新股,排名第一的是德业股份、第三位的是中瓷电子。如果再加上北交所,真正最大的牛股是北交所的吉林碳谷,今年累计涨幅高达772%,吉冈精密涨幅也高达501%,令其他个股望尘莫及。

    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A股市场共有46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96.5万亿元,全年增加11.9万亿元,增幅超过14%。剔除2021年上市的新股后,全年A股市值增长最大的公司为宁德时代,该公司市值一年内增长了5265亿元。而2021年A股市值缩水最多的为中国平安,市值从2020年末的1.59万亿元缩水至目前的9107亿元,减少了6793亿元。恒瑞医药紧跟其后,市值从5943亿元缩水至3206亿元,减少了2737亿元。

    在市场成交量方面,2021年A股市场创下多个纪录。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全年累计成交257.18万亿元,超过之前2015年的253.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21年7月21日至2021年9月29日,沪深两市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超过2015年的连续43个交易日破万亿,创下历史之最。随后,在2021年10月22日至2021年12月24日期间,沪深两市再度连续46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元。

    外资净流入的趋势仍在延续,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创下纪录。Wind数据显示,2021年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4321.69亿元,达到2020年全年净买入额2089.32亿元的两倍,且为史上首次单年净买入超4000亿元。除北向资金外,2021年A股另一大增量资金来自两融资金不断加仓。截止12月30日,两市两融余额报18407.61亿元,全年增长2217.53亿元。

    要说有哪些词语是今年A股市场的关键词,那非“碳中和”、“元宇宙”、“新能源”这些莫属。从交易情况、热门概念、重大政策等多个维度对年内行情进行梳理,一图为您整理出2021年A股市场十大关键词。

  碳中和作为今年A股市场的投资主线,可以说是贯穿一年。今年“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随后市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不断挖掘,可以说新能源、储能、以及灭谈 等板块不断爆发,背后都离不开碳中和的身影。

  所谓“元宇宙”,英文叫做Metaverse 是一个虚拟时空间的集合, 由一系列的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 和互联网(Internet)所组成。元宇宙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元宇宙是未来的虚拟世界(现在还不存在)。元宇宙是一个29年前就被提出的概念,但是随着近几年吸纳了日臻成熟的 AI、游戏引擎、AR/VR、区块链等技术成果后,在A股市场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元宇宙概念股)。

  在碳中和政策的崔化下,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景气度大幅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均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储能等板块轮番上演高潮,并与半导体等板块一起成为2021年机构“抱团”的新对象。

  作为A股市场的焦点,其股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今年区间最大涨幅接近150%,总市值更是一举突破万亿大关,目前已经超1.3万亿元,以其为代表的“宁的朋友圈”“宁组合”等概念板块同样涨幅巨大。展望2022年,宁德时代能否带领其“朋友圈”再创佳绩?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证券交易所(通称北交所)是在2021年9月3日申请注册创立,是经国务院准许建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证劵交易所,受中国证监会监管。业务范围为依规为证劵集中化交易提供场地和设备、机构和监管证劵交易及其金融市场管理服务等业务。作为为“专新特精”企业量身打造的资本平台,北交所是培育“专新特精”小巨人企业的重要阵地,机构建议:管护站北交所主题基金的后续批次以及其他北交所股票投资比例较高的资金。

  作为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典型代表,一向被股民们视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今年加速流入A股市场,截止12月24日收盘,北向资金2021年以来净买入超4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股投资价值的持续凸显以及外资对市场配置比重加大,包括北向资金在内的外部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的态势仍将延续。

  今年沪深两市全天万亿成交量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截止12月24日,今年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超万亿的次数达到146次,以全年243个交易日计算,万亿成交额的交易天数超过一半,远超去年的46个交易日。业内人士表示,随着A股市场加速扩容以及外资跑步入场,量化交易规模不断放大,万亿成交额相对于A股的体量而言或将成为“新常态”。

  今年央行共开展两次僵住,分别在7月15日、12月15日,均为全面降准叠加偿还到期MLF的组合拳,减去偿还当日到期MLF金额,两次降准合计释放长期资金约为8500亿元。机构表示:“以我为主”货币政策主旋律下,后市政策力度仍有进一步宽松空间,预计2022年我国央行大概率继续降准1-2次。

  今年A股房地产板块面临巨大调整,其中头部房企如万科年初以来跌幅近30%,此外,像华夏幸福、蓝光发展、美好置业等中小房企,股价都跌超50%,机构认为,随着政策的逐渐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最坏情况或已过去。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从政策角度分析,2022年一季度,市场流动性可能延续合理充裕的特征。总体而言,2022年我国‘低物价+宽政策+合理权益估值’的市场环境仍优于欧美发达市场‘高通胀+紧政策+高权益估值’组合,预计外资继续增配A股资产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大变化。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也看好流动性对2022年市场的支撑作用。宋雪涛表示,预计2022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工具为主,主要目标是配合财政稳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用结构性工具引导财政资金流向。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认为,进入2022年,A股市场有望回暖,整体表现应强于2021年12月。2022年初的机会应当把握。“不过,对2022年‘春季行情’持续时间和高度应有合理预期。”陈果说。

    在宋雪涛看来,预计2022年一季度政策信号积极,流动性充裕,对高景气成长有支撑,风格偏均衡;从2022年3月中旬开始,预计社融增速持续回升,市场主线可能是基本面改善,风格转向大盘价值股。

    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戴康认为,2021年,交通运输、建筑材料、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盈利景气预期边际改善显著,建筑材料、传媒、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收入景气预期边际改善显著。

    陈果表示,出于对业绩兑现或持续性的担忧,硬科技行业近期震荡回调,从长周期来看配置性价比逐渐凸显。如果2022年开年后,硬科技行业高景气能进一步获得确认,则有望结束调整,开启新一轮行情。重点可关注军工、半导体材料、光伏等板块。

    “优质蓝筹股在2022年开年后将渐入佳境,可能会成为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秦培景说。对于“春季行情”布局,秦培景建议,  回首2021年,A股市场仍保持稳健走势。进入2022年,在充裕的市场流动性支撑下的A股“春季行情”。

    展望2022年A股市场,机构普遍看好市场流动性和企业ROE(净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改善,并认为包括消费复苏、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部分行业存在结构性机会,但高景气行业的阶段性估值消化仍需时间。

    海通证券荀玉根表示,看好岁末年初跨年行情窗口期。当前ROE尚处在回升周期,预计ROE上升将持续至2022年一季度。建议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大金融行业有望迎来修复;二是硬科技行业基本面较好,股价表现强劲,新能源车产业链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景气,阶段性消化估值需要等市场环境改变;三是当前消费行业盈利、基金配置均处在低位,往后看消费板块的基本面有望回暖,性价比将改善。

    中信建投表示,谨慎乐观地看待后市行情,一方面,当前市场整体风险不大,高估值板块已经历了明显调整,2022年初市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也有望获得改善。另一方面,当前稳增长政策力度尚待观察,可以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择机布局新能源基建(特高压、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等)、高端制造、食品饮料等政策发力方向、产业景气方向和消费复苏方向。

    兴业证券认为,未来市值更小、增速更高、符合科创“新增量”的“小高新”领域将成为未来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当前“新增量”最重要的领域便是科技创新,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大科创领域有望成为未来超额收益的主战场。

    市场风格方面,国海证券(000750)认为,2021年市场振幅不大,但风格之间分化显著,2022年宏观环境和微观交易结构的变化将驱动风格切换。从大小盘风格来看,中小盘长周期占优的格局下,2022年有望迎来大小盘风格的再平衡,核心是稳增长政策的强度以及经济能否企稳复苏。从行业风格来看,周期向消费的切换较为明确,成长向金融的切换取决于经济趋势与利率的共振,明年消费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确定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