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鸿雁星座上市公司
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北京的 重庆IT行业有哪些?
质监局 吉利造卫星,“对标”特斯拉太空会成为车企拼杀的新赛道吗
一纸招聘启事,让吉利的卫星计划提前揭了盖头。
3月2日,一则名为吉利卫星-未来出行的招聘启事悄然挂上了照片网站,岗位30余个,涵盖通讯工程、航天制造、汽车工程、软件研发、行政支持、商务销售等诸多维度,月薪从0.7万至5万元不等。
这家名叫时空道宇的企业,试图推动中国卫星产业链商业化升级,称为AICT(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
3月3日,吉利卫星项目在台州开工。作为吉利科技集团在台州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这也是全国首个民企卫星智能AIT中心。
2020年内,吉利控股将首发双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吉利也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在官方新闻稿中称,此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所有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
“当你的星座能覆盖中国,意味着能覆盖世界大多数的角落。”行业咨询师蓝天翼告诉出行一客,对于民营企业主来说,把疆域拓展到航天,背后是考验的是全球化视野。毕竟,像非洲、拉丁美洲甚至其他地区,是难以复制中国的基建标准,实现地面物联网下的高精度导航,而通讯卫星,未来将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吉利从造车、造交通工具,开始进入“造路”,造基础设施的阶段。而这,意味着在未来车联网、自动驾驶普及时,亟不可待的吉利将拥有更深的话语权。
一个萝卜一个坑。卫星频率轨道,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先到先得的竞争机制下。自特斯拉之后,成为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的吉利开始直追。
吉利野心
近来,吉利在立体出行领域野心频频。除地面汽车布局、高速列车和低空飞行汽车外,开始将目光转向太空。
在吉利的产业布局中,将卫星项目作为科技转型的助推器。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吉利通过布局低轨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系统。
时空道宇早以有之。早期内部称为GeeSpace,2019年就完成首发双星原型设计,并通过鉴定试验与测试,投产正样。更早以前,在2014年团队核心成员开始创业,成立中国首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聚焦低轨卫星研发。
据启信宝显示,时空道宇成立于2018年11月,注册资金5亿元年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吉利科技CEO徐志豪。通过股权穿透可得,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持股63.06%
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科技集团聚焦于大出行生态科技领域的产业投资。通过几年发展,已经投资孵化出一大批颇具前景的公司,并持续在新能源科技、材料科技、出行服务、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布局。截至目前已投资运营企业30多家,包括曹操出行、国铁吉讯、钱江摩托、巨科铝业、吉利百矿集团、时空道宇科技、太力飞行汽车、“空中飞的”Volocopter等,资产超1000亿元。
此举意味着吉利从卖车开始走向修路。
“在没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卫星会成为刚需,”北京千域空天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蓝天翼对出行一客表示,卫星在东部地区高速、城市是提升服务体验,而在更广袤的地方,将成为提供相应服务的必需品。
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50%的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全球无人驾驶4/5级的汽车也将达到8000万辆左右。
事实上,低轨卫星的低时延和高精度,将直接助力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此前,业内将自动驾驶的实现逻辑倚重于车辆自身的雷达、摄像头的精度提升,及道路与车之间的即时通讯上,但其均面临投入成本高、全面普及难、特定场景下低效等问题。
当然,高级别自动驾驶下的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不但需要卫星,一般还需要地面基准站修正误差。
而吉利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颇为积极。吉利拟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为与会者提供亚运区内的自动驾驶运营,以便收集数据和跑通场景;同时,吉利还参与了全球第一条支持智能驾驶,无人管理的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高速,试图从基础建设的角度洞悉V2X物联网的技术应用。
不止是汽车,高精度定位和覆盖更广阔的即时通讯,将直接有助于飞行器、船舶等更广阔的运载场景。而记住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吉利将获取圈外更广阔的话语权。
“当你的星座能覆盖中国,意味着能覆盖世界大多数的角落。”蓝天翼直言,对于民营企业主来说,把疆域拓展到航天,背后是考验的是全球化视野。毕竟,像非洲、拉丁美洲甚至其他地区,是难以复制中国的基建标准,实现地面物联网下的高精度导航,而通讯卫星,未来将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一位业内专家对出行一客介绍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农业植保、高压输电网巡查;未来智慧城市对重要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控等。
比较好玩的是,适配不同型号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颇有种模块化、柔性化的造车理念,这有助于降低成本、灵活化调整制造理念,更有助于和业内现有硬件生产企业实现协通合作。
就和吉利自己做亿咖通车联网一样。归根结底,在未来的出行业态中,硬件变得越来越简单,而背后的技术生态,甚至底层基建才是话语权的关键。
产业影响
根据国际电联统计,近年来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持续放缓,2019年互联网全球渗透率仅为53.6%,仍有接近一半人口未实现互联网连接。
这背后是传统通信基建,在非集聚人口面前,难以实现经济利益而造成的结果。为此,采用卫星通信就成为实现通信“普惠”的核心方案。
目前,主要采用的高轨卫星,带宽较窄,接入用户数少、费用高、时延长,无法满足海量个人用户即时。相比之下,低轨卫星更适合商业现代通信,其传播时延低,损耗小,同时研制周期较短且成本低廉,星座组网后能实现高带宽、高性能的全球覆盖。
抢椅子大战已经打响。
运行轨道和频谱决定了卫星组网后的运行质量,一个萝卜一个坑,几百颗卫星才能实现星座系统无缝覆盖的背景下。频率轨道成为各国竞争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而国际规则中对卫星频率轨道资源采取“先申报先使用”的分配形式,因此各国纷纷推出星座计划进行占位。
从全球来看,中国和美国在此构成了两大阵营。
今年1月,美国SpaceX太空公司按照计划发射60颗Starlink卫星。2019年10月,其在原计划1.2万颗卫星计划基础上,再次申请3万个额外卫星轨位。中国包括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为首的军工央企及诸多民企也在构建自己的卫星互联网。其中鸿雁星座计划是首个国家级、投资规模最大的商业航空项目,首期投资200亿,已于2018年完成实验星发射,近几年有望开启商用。
为此,《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就曾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除特斯拉外,吉利是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
据《2019年太空报告》显示:商业性的太空产品和太空服务在2018年创造了2291.7亿美元的价值,而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支持行业又创造了996.9亿美元的收入。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
虽然有着十分广袤的市场前景。但如何借助更多元的技术手段,实现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目前各界仍在努力探索,效果几何仍待观察。(责编/杨佩谦)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财经》杂志交通工业组创建,专注交通出行领域新闻,致力于探索出行、科技与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
中国航天2020年超40次的“超级2020”宇航发射计划,以及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3型火箭新型号首飞等重大航天任务。宇航发射任务依然保持高强密度趋势,全年呈现出重大任务重、发射密度高等特点。
“重”主要体现为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3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上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两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今年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高”主要体现在发射密度上,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个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赋予今年航天任务“新”的特点。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中国卫星总数是多少
美国航天业冒险家马斯克近日号称要发射约1.2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星链”(StarLink)星座通信网,让Wifi信号阀盖全球每一个角落。
可是,马斯克的雄心壮志并不是只有马斯克一人才有。
虽然不及马斯克“海口”下1.2万颗的数目,但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也都分别提出了建设300余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计划。两个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星都预定在今年发射。
中国的低轨星座计划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3月2日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科技集团正在部署一个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一期工程将有54颗星,至二期工程时实现系统能力平滑过渡,卫星总数最终将超过300颗。
包为民称,计划在年内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建成后,它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
包为民补充道,这个卫星互联网系统可以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一带一路”等区域实现宽带窄带相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通过该系统,处于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或物在任何时间实现信息互联。
包为民在采访中提到的这个“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应该就是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开的“鸿雁星座”。“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鸿雁星座”由航天级科技集团领导,长城公司与一院、五院等单位共同推出。
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东介绍,鸿雁星座计划将由6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60颗卫星将在2020年组网完毕,届时将促进国际通信互联互通。
在航天科技集团的2018年商业航天布局中,鸿雁星座的规模提升到了“300余颗低轨道小卫星”。工程具体将分3期建设,最终形成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
鸿雁星座首发星由西安分院负责研制,预计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发射。这颗首发星搭载的相关载荷具有在轨可重构技术,能够开展通信体制验证,实现小型终端联试联调、星地业务试运行,并对卫星测控运管系统进行验证。
长城公司介绍,对于个人用户来说,鸿雁星座的双向数据交互功能,可以保证这些用户在无国内地面网络覆盖的区域,如科考、登山、探险等活动的通信需求,同时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保障。鸿雁星座可为北斗导航卫星增强系统提供信息播发通道,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精度,为航空运输、地信应用、海洋工程、交通物流、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需要高精度定位的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鸿雁星座搭载的AIS载荷,可在全球范围内接收船舶发送的AIS报文信息,全面掌握船舶航行状态、位置、航向等动态和静态信息,实现对远海海域航行船舶的监控及渔政管理。鸿雁星座搭载的ADS-B载荷,具有全天候、大范围、远距离、卫星探测合法性等优点,可从外层空间对全球航空目标进行位置跟踪、监视及物流调控,增强飞行安全性及突发航空事故搜救能力。
此外,通过植入手机芯片,人们在国外旅游、航海、郊外郊游期间,即便没有手机信号,也能够发送信息、语音和图片。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例如落水,手机还能自动播报位置信息和求救信号,为个人野外通信、安全和救援提供有力帮助,未来就不会再有人员失联现象,“鸿雁”让世界永不失联。
航天科技集团展望,鸿雁星座推向市场后,“将成为(国内)首个能够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
另一支“国家队”的筹划
除了航天科技集团外,我国还有另一支“国家队”——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对于建设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也有自己的计划。
航天科工的“虹云工程”是“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虹云工程脱胎于航天科工之前提出的“福星计划”,计划发射156颗在1000千米运行的低轨小卫星,组网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互联网络。
2016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集团提出重点实施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五个“云”中就包括了“虹云工程”。
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表示,虹云工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变了现有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实现可覆盖全球的天基互联网接入。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不能离开陆基和海底光缆,但在很多情况下,受制于成本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并不具备光缆铺设的条件。
但在虹云二期工程完成后,卫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和信息处理。届时,装有客户端的飞机和船舶,即使处在远离陆地信关站2500千米以上的大洋深处,也可以实现网络互联,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网络覆盖。
虹云工程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使用Ka波段。无线波段历来是先到先得,Ka波段虽然速度和质量不比传统的C波段,但却远没有C波段那么拥挤。国外One Web公司的低轨星座也计划使用Ka波段。虹云工程越早建设,就越有利于中国抢占波段资源,争取主动。
中国卫星和北斗星通是什么关系
中国卫星(600118):公司是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的产业化集团公司,现拥有十余家子公司,形成了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在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方面,已成功开发了以CAST968(CAST1000)平台为代表的多个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公用平台,成功发射对地观测、海洋监测、环境监测、空间探测、科学试验等多颗不同用途的现代小卫星,同时具备部分宇航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方面,拥有地面站系统集成、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信息传输与图像处理五大领域20多类产品,在北斗导航、动中通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拥有“天绘”系列遥感卫星数据总代理权。
10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意味着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根据计划,在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虽然目前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领域仅仅在尝试使用北斗二代系统,但我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式已经逐步由GPS 向北斗转换。因此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北斗二代对外正式服务后,军用市场将最先受益,并且随着批量化生产后成本的降低,未来民用市场也将逐步打开。目前公司在军品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已成功中标多个应用项目,未来有望延续其在北斗一代市场上的辉煌。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9月份以来,在即将向亚太提供正式服务预期启动下,股价表现出极强的活跃性,9月中旬出现较大回调,经过之后1个多月的震荡蓄势,今日放量上涨,预计后市有望再次出现强势上涨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