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股权激励最新案例,小公司如何做股权激励
1:我们公司想用股权激励员工,请问有相关案例吗
你好,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当初是1000万整。每年年底都有业务提成和奖金。我是按照买一股赠送一股这样做的。现在我公司的员工股份占到15%。今年再准备到年底搞一次,以后就不搞了。但是一定是自愿购买,很能看出员工对公司的看法。也有一股不买的,很快就走人了。
2:股权激励的经典案例
华一世纪股权激励的案例:
3:什么是股权激励及案例分析
1、宁波银行 股权激励引争议1
高比例的员工持股是宁波银行股权结构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宁波银行路演的“卖点”之一。目前,宁波银行高管持股比例发行后达到1.88%;管理层和内部员工持股比例高达19.4%。 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投资者及业界专家惊诧于宁波银行的造富光环,对其股权激励的过程等提出种种质疑。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宁波银行2001年至2006年间共进行了三次定向发行及股权转让。2004年对本行员工以每股1元发行了3.6亿股;2006年管理层分别以每股1.15元和每股1元的价格增持了近3800万股。
目前,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持有700万股、行长俞凤英持有600万股、监事长张辉持有600.9万股、副行长洪立峰持有600万股、行长助理罗维开持有522.19万股、行长助理任智水持有537万股、行长助理陈雪峰持有520.36万股。
“贵行在申请上市前短时间内对高管层空间进行增资扩股的初衷是什么如何看待大众投资者提出的‘高管层有利用其权利为自身谋利的嫌疑’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高管持有如此高比例的股份是否合适”社会舆论一系列质疑萦绕着宁波银行股权激励的问题。
宁波银行财经公关——九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负责宁波银行项目的包丽亚接受记者电话采访以及随后的正式回函中表示:“员工高比例持股的目的是希望银行的高管及其员工建立一种互信互利的关系,宁波银行的创造的经营业绩也证明了当时的决策是有利的。”回复结果与宁波银行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内容无异。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宁波银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几次变化中,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扮演了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另一位业内人士说:“宁波银行高管2006年增持股份的价格不仅低于净资产,也大大低于其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购买宁波银行股权每股2.28元的价格。当时宁波银行已基本确定上市计划,而公司高管却能得以用比较低的价格大量购买宁波银行股份,如此闪电增持让人生疑。”
“银行高管持股应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既提倡效率优先,迅速腾达。也要兼顾公平。因此,有待管理层对银行高管持股的规定从持股构成及比例、变现时间等做出完善性的规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教授表示。
4:房产中介公司有没有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成功案例,要详细的
1. 案例信息:
德汇实业集团成立于2001年,是新疆本土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长期致力于商贸地产和中国与中西亚、俄罗斯的国际贸易,是“地产 商贸”的典型模式。
2. 案例简单的介绍:
公司地处边远,一直受人才难觅困扰,尝试了很多方法都起不到理想效果。同时,作为房地产企业,老板一直苦于无法较为准确的衡量经营团队的经营成果(因为土地增值很快,即使经营不善同样能够盈利)。
3. 项目分析及制定的方案:
在经邦咨询项目团队的帮助下,化整为零模块化运作,对核心、优秀员工采用“忠臣给股权”、“功臣给奖励“、”能臣给未来“,最终实现“劳者有其股”。
4. 达到的效果:
人才如东流之水涌向远在边疆的德汇;经营团队的经营成果和非经营成果做到了有效甄别。另外,老板也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一年在加拿大住两个月、上海住3个月,在新疆总共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5:正在亏损着的企业,也能做股权激励吗
一、并非随时都可以进行股权激励金融危机来袭,引发国内大量企业在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上进行一些共性调整,如降低整体薪酬水平;降低固定薪酬比例,提升浮动薪酬比例;降低短期激励,提高长期激励等。不少企业试图推行股权激励,加大对高管和核
6: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做股权激励,但是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具体详情可以到猪八戒法律服务咨询,专业律师提供免费咨询
一是没有参与感;
二是没有价值感;
三是没有公平感。
一、团队无参与感
1、创始人独占梦想,而不是分享梦想。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激励股权,都存在三大硬伤:(1)投资风险很大;(2)投资回报周期很长;(3)上市前流动性很差。团队认可激励股权的价值,很多是基于对公司所从事事业与公司老大能力与魅力的认可。公司创始人要成为卖梦师,把梦想卖给团队。
2、员工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
很多公司做员工激励,让员工感觉是搞摊派。但从人性上来讲,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主动选择负责任,对被动选择很难承担责任。因此,可以把激励股权做成薪酬包的一部分,让员工主动选择。比如,假设员工的年薪是15万,公司可以给员工三个选择:(1)100%年薪加一点股票;(2)80%年薪,少领的20%年薪以股票支付;(3)50%年薪,少领的50%年薪以股票支付。
3、公司封闭信息,而不是公开信息。
关于股权信息是否需要公开,是很多创业公司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两难问题。公开吧,担心出现问题。不公开吧,员工互相猜测也会出现问题。
很多做员工股权激励的公司,都有资本市场的计划。对于员工激励股权的信息,不存在是否公开的事情,只存在早公开晚公开的事情。因此,公司股权的发放,要相对公平合理。对于股权发放的标准,要公开,且要相对公平合理。
二、团队无价值感
1、补偿,而不是激励
体力劳动者之间,表现差异不大。比如,从中关村到国贸,最烂的司机可能需要1小时,最牛的司机可能也要50分钟。但是,脑力劳动者之间,优秀人才和平庸人才的差异有可能是50倍甚至100倍。所以对于轻资产、互联网企业,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的企业,股权激励的出发点是激励出他们的最大潜能,而不是简单按照工资标准进行补偿。
2、股数,而不是价值
员工经常会拿其他公司的股权做比较,要求多拿股票。比如,技术总监可能会说,另外一家公司可以给到他2个点股权,为什么这边只有0.5个点公司需要讲给员工讲明白股票所代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数字的大小。假设给技术总监两个选择,A公司,创始人不成熟,不太了解股权,没有靠谱的团队,没有融过资,也没清晰商业模式,他愿意给技术总监2%的股份;B公司,成熟的创始人,拥有优秀的团队,融过资,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他可能只给到技术总监0.2%的股份。单纯从数字上看2% 0.2%,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0.2%。
3、折扣,而不是买送
假设公司股票市价是1元/股,公司按照0.1元/股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
一种说法是,公司按照1折给员工发放股权。另一种说法是,员工买1股,公司送9股。虽然结果一样,但员工对股票的价值感完全不一样,对后者的价值感会高很多。
三、团队无公平感
1、放任团队的猜测,而不是管理
股权激励过程中,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发放股票。如果处理不当,员工就会猜测,为什么我们部门没有但其他部门有,是不是我们部门不重要为什么别人有但我没有,是不是我的工作不重要公司应该明确公开标准,比如,第一批发放的有两个标准,中层以上和全职工作满1年。这样做的结果是,拿到股票的人被激励,没有拿到股票的人有预期,且公平合理。
2、只谈硬退出机制,而不是软理念
员工激励股权会有很多的权利限制。比如,说股权分四年兑现,中途离职公司有权回购股票,员工要全职投入,不能从事同行业竞争,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等。这些条款本身,有它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沟通不到位,很多员工感觉激励股权就是一纸卖身契。因此,公司至少要沟通到,大家拿股票是基于长期看好而不是短期参与,激励股权是打过折扣的,不回购中途退出人员股权对于长期参与的人也是不公平合理的。
3、退出价格对标估值,而不是回报
很多员工会问,公司有估值,为什么不是按照公司估值回购其股权。
对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投资人投资的是公司未来,估值代表公司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公司目前真实的市场价值;完全按照公司估值回购,一方面会给公司造成特别大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大家短期投机而不是长期参与。所以按照估值折扣价格回购股票有其很大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因此,就回购价值,公司可以对标员工的投资回报,比如按照原始购买价格的倍数,或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倍数,而不是公司估值。
对于团队股权激励,何德文给出三条建议:一是开放游戏规则;二是分享利益;三是公平合理地评估和认可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我们讨论这些,不是教大家坑蒙拐骗公司的员工,而是因为股票是个金融产品,是个很抽象的事务,价值和价值感完全不对标,普通员工很难理解股权真正的价值和股权激励底层的逻辑。法律文件又特别抽象,冷冰冰,特别晦涩,很多员工无法去理解这样的法律文件。
- 上一篇:山东路桥股票基本面,什么是股票基本面
- 下一篇:旭胜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