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业界

伊波拉概念股

时间:2021-11-14 16:49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传染迅速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将埃博拉作为 2014 年头号病毒毫不为过,在浩如烟海的媒体报道中,人们对于埃博拉的防控和进展有了充分的了解,而对于埃博拉肆虐的真正源头和原因,则鲜有完整清晰地报道。

  本文作者杜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成员,他从埃博拉病毒的历史渊源、爆发原因等角度,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前世今生。
历史渊源:1976 年在苏丹南部及民主刚果(旧称扎伊尔)北部几乎同时暴发了一种传染性出血热,当时两国的病死率为 53% 和 88%。WHO 医学专家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的丝状病毒,形态上与马尔堡病毒相似,但免疫特征不同,后来就以疫源地民主刚果的埃博拉河来命名,称为埃博拉病毒 (EBV),所引发的疾病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BHF)。后来近 40 年全球又相继爆发过 24 次疫情,感染发病近 2000 例,死亡 1300 多例,各国报告病死率达 53%~88%。
埃博拉病毒像长长的纤维丝,一端绕成了一个“索扣”,形状和我国古代的如意有几分相似。它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 RNA 病毒,有 18,959 个碱基,分子量为 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 80nm,大小 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 左右,有分支形、U 形、6 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 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 个毒粒结构蛋白。
目前已知共有 5 个亚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其中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感染其余 4 种亚型均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埃博拉病毒一旦感染了,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进一步溶解身体里的所有组织细胞,使红细胞凝集,阻塞血管,导致出血和器官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爆发原因:此前的埃博拉疫情爆发都出现在非洲东部和中部。这次却在西非肆虐,这也让这些国家的防疫部门措手不及,这种病毒为什么突然出现难道在西非已经存在多年吗难道此前西非其实就有埃博拉病例,但却一直未经确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染病专家斯蒂芬莫斯教授分析认为“一种甚至多种亚型的埃博拉病毒很可能已经在西非存在相当长时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呈爆炸式发作,直到今年”。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埃博拉病毒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物。理由有 1989 年 10 月,美国莱斯顿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一批来自菲律宾的猴子。在检疫过程中,这些猴子一个接一个地患病死亡。在对猴子的血液进行检查时发现,这些猴子竟然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幸好这种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对人无致病性,没有导致人类患病。但这一发现再次使人想到,埃博拉病毒很可能也像马尔堡病毒一样来源于猴子、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动物。
但后来发现,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2001-2003 年加蓬和刚果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期间,法国的科学家在疾病流行的地区捕捉了上千只不同的动物,包括蝙蝠、鸟类、松鼠等,对这些动物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结果在 29 只蝙蝠的体内检测到埃博拉病毒存在的证据,怀疑蝙蝠可以是传播埃博拉病毒的元凶。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埃博拉病毒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病毒的确切来源仍然不清楚。
今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是由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 (EBOV-Z) 引起的。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的“零号病人”据美国 CDC 流行病学专家调查证实是一名两岁男童,据说曾经被蝙蝠咬伤,这是发现于今年 5 月份几内亚东南部的丛林深处,后来不断通过人类接触传播向周围扩散。
医学专家认为,在每一次埃博拉疫情中,“零号病人”也就是疫情中最初染病的患者,都可能是由于误食或者处理过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造成的。

  目前阶段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一直隐匿在自然界中,可能来源于某些种类的蝙蝠,例如果蝠。在几内亚农村地区和西部非洲的许多地方,蝙蝠都被认为是美味受到青睐。
1983 年一项研究表明在埃博拉疫区有 9.7% 的健康人身上埃博拉病毒抗体呈阳性,经过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人们身上的抗体阳性率普遍高于城市人口的水平。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可以说是海陆空全方位灭绝式的,大气污染,工业排放,空气质量下降,各种有毒气体越来越多,雨水越来越脏,环境遭到破坏。在塞拉利昂和周边国家,近几年出现毁林造田,挖掘开采现象更为严重,为了大规模地开垦耕地种植水稻而使大面积森林遭到砍伐和焚毁;从山上的砍伐植物,到山下采石挖土搞建筑,再到地底的资源开采。
 

   埃博拉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埃博拉又称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的一些方法: 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可能实际上引导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细胞。这一发现为因埃博拉病毒极有可能用于恐怖袭击而竞相研究抗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科学家敲响了警钟。埃博拉十分罕见,但却是致命的。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以来,已出现约1,500 病例,其中超过1,000 例都是致命的。扎伊尔毒株可杀死90%的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受感染者经过约3周的潜伏期后,病毒 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各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据WHO 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自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 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93 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病。本病主要流行于扎伊尔和苏丹,宿主动物仍然未明,大多数认为是蝙蝠。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有可能需要做以下检查:
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9~1.2)×109/L。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方法。
6.病毒分离培养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病毒。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鼠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应用ELISA方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103 PFU/ml病毒。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阳性率92.7%。斑点免疫分析(DIA)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3.3%~94.4%。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病人双份血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应做X线胸片、B超、脑CT、心电图检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吗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个毒粒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是怎么来的

   最初是在猴子身上......然后才传染到人.... 中国上市公司中有金属镍股吗

  有的。

   和镍有关的股票有哪些

   就一只6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