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业界

买基金十年赚十倍 这事儿有可能吗?

时间:2021-10-25 16:52

     这意味着,十年时间的总收益率为1000%。今年的一万,就是十年后的十万;今年的十万,就是十年后的百万。

     今天的百万,就是十年后的……我想都不敢想了。

     赶紧擦擦口水,理性讨论,十年赚十倍这事儿,真的有可能吗?

     首先,理论上,可能还是有的。

     发现,如果你能在当年年初买入它们,十年下来收益率将达到21188.76%。

     这个数字有点长,可能看着有点眼生,我翻译一下,大约是200多倍,很吓人。

     但是,实现的概率吧,约等于零。

     买过基金都知道,能买到当年的领跑产品,这事儿已经是史诗级难度,跟中彩票一样。

     要拿到这个收益率,得连中十回头奖,连续十回。

     国足都进过一次世界杯,但这样买基金的天选之子,目前还没出现过,难度你想想吧。

     那么,有没有某单只基金,在这十年里实现了十倍收益呢?

     我又翻了一下,发现,也没有。

     这十年间,表现最好的是谢治宇的兴全合润,累计涨幅是六倍,离十倍还有不小差距。

     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把收益目标拆成年化收益率:想获得十年十倍的收益,年化需要超过27%。

     众所周知,巴菲特他老人家,年化收益率在20%左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大约只是十年五倍的程度。

     所以说,十年十倍的难度,比成为股神还要再大一些。

     国内从业10年以上的头部基金经理,年化回报大致也在这个水平。

     这样看来,买基金想十年十倍,好像有点,emmm

     那么问题来了,基金投资,收益率预期应该定在多少合适呢?

     我们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

     先看看复利作用下,不同年化收益率的长期结果。每一列是年化收益率,从银行存款常见的3%到天花板巴菲特的20%不等。

     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投资产品,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

     每一行是经过x年后的累计收益,从1年到20年的数据。

     如果想翻一倍,3%的年化收益率,需要24年。

     5%的年化收益率,需要15年;8%的年化收益率,需要10年;

     10%的年化收益率,需要8年;15%的年化收益率,需要5年;

     理想很美,那么问题来了,基金的真实收益率到底在哪?

     考虑到时间越长的数据,越有说服力。我扒拉了从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数据:

     截至2020年,偏股混合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17.77%,还是蛮高的。

     但有人会说,2020年是基金的大年。把它算进去,可能会高估一些,得到的数据,会有点“虚胖”。你还别说,有道理。

     那我们再加两段,一段是截至“熊了一整年”的2018,一段是截至“大病初愈”的2019。

     这次,整体的收益都降下来了,各类混合基金指数的年化基本分布在10%-15%。

     其实混合基金整体的长期收益率,也差不多就在这个范围啦。

     有个细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截至到2018年的年化收益率,是最低的。数据看起来,似乎最不漂亮。

     但是,数据看起来不漂亮的时候,反而可能蕴藏着投资机会。古语说得好,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不信你看这张图:

     左边,是站在某个时间节点,用后视镜往回看的收益率。

     不难发现,回头看收益率高的时候,之后的收益普遍不高。

     原因是,历史收益率高的时候,往往是站在一个阶段性的高点,透支了部分收益。

     而历史收益率低的时候,常常就是熊市中的低点了,更容易向上回归。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基金的销售人员,买基金的收益要好于普通基民。

     你可能会猜“是不是他们懂得更多,有内幕消息?”。还真不是。

     真实情况是,在高点处,基金的历史收益率个顶个的好。

     大家一看漂亮的数据,这敢情好,入场热情高涨,产品根本不愁卖,但是高点买入的真实收益嘛。。。

     而整体收益率看起来惨淡的时候,比如2018年底,随便拎出一只基金,近一年都在亏钱,自然就无人问津。

     为了完成kpi,销售人员常常自掏腰包,而这时,往往正是熊市的低点。

     所以为啥人家的收益更高,你就懂了吧。

     如果你仔细观察前面的表格,还会发现,不同类型的混合基金之间,似乎还有规律:

     “谁收益高就选谁,这还用想?”

     那你再看看这张表,我扒拉了不同指数每一年当中的最大回撤:

     不难发现,这个数据和前面的年化收益基本是反着来的。

     偏股型基金尽管长期收益高,但波动也大,一年中有个20%的回撤,并不稀奇。

     相比之下,偏债类基金配置的股票仓位低,波动就友好得多了。

     古诗有云,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对投资来说,从来没有产品是完美的,只有适合与否。

     追求高收益,长投资期限,能承受很大回撤,偏股型基金自然是香饽饽。

     但对收益没那么高要求,风险承受能力又比较弱的人来说,就得打量打量了。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过一个有趣的笑话:

     一位石油商人死后正要进入天堂,却被上帝拦在门外:“虽然你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天堂分配给石油商们的地方已经满了,无法安排你的住所。”

     他恳求上帝准许他讲了一句话,上帝同意了。石油商人在天堂门口大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结果天堂里所有的石油商人人都向地狱蜂拥跑去。

     上帝非常吃惊,说:“你真是太聪明了,现在天堂里留给石油商人的位置都空了出来,你可以进入天堂了”。

     但这位石油商迟疑了一会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中去找石油吧。”

     格雷厄姆的这个笑话,生动描绘了人们在股市里的从众心理。

     其实选基金也是一样,每个人对投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承受能力,与其随大流,不如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对有些人来说,想搞钱,能力强,胆子大。每年赚20%,是成功的投资。

     对有些人来说,图安稳,要保值增值跑赢通胀。每年赚6%,何尝不也是一种成功呢。

     高收益,从来不是定义投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投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

     可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每个人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理解,自然没有单一的范本。

     它可能是一套房,一辆车,一枚钻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养老金,或者只是,一份踏实的安全感。

     即使,没有想象中的十年十倍,投资,依然是一件蕴含美好憧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