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股票怕涨不怕跌
这股票跌也怕,涨也怕,跌时怕跌没个头,涨又怕它可别跌呀,这是什么思想,什么心理
如果你按基本面买入,就不会怕跌,因为越跌越能更便宜的买,反正长线持有,总会涨的,关键是不能买高,必须买低。
如果你按技术面买入,你就不会怕涨,因为技术面需要设止损位,所以只要认为是合适的买点就应该敢于买入,哪怕高抛之后以更高的价格买回也没有问题,前提是技术面的合适买点并严格执行止损位。
如果怕涨又怕跌,就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操作,各配置相应份额,这样就OK了。至少这样我觉得不会再有你这样的心态了。 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股东为什么不怕股票跌
股票又大跌了,我在前几天指出的“一个绝望行情正在产生”,不幸竟成了事实。现在面对股票市场极不正常的运行态势,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们尽管高张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帜,却实际上采取隔岸观火,甚至火中取栗的态度与做法,令那些呼天抢地的中小投资者大惑不解。 其实,不解者是从常理来看问题的,如果从“中国特色”来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特色”,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分析:
一、非流通股资产入帐记录的取值问题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可是它却是直接关系到大股东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今天证券市场上许多问题都是由它所引发出来的,这并非危言耸听。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举一个例子。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香港股市受到量子基金的阻击而巨幅下跌,当时亚洲财经巨人李嘉诚先生因为其旗下的蓝筹股“长实”也受到巨大冲击而股价大跌,因此要通过增持长实股票护盘。由于李先生持股已经超过30%,再增仓,就会引起私有化的问题,所以他向特区政府特别提出豁免责任的增持要求。一个控股股东在自己公司的股票出现非正常下跌时,在二级市场进行必要的护盘,只要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这种大股东护盘的动力来自何处呢根本的原动力就是香港是以市值来衡量“身家”(财富)的,股票下跌,财富就跟着缩水。如果用股票去银行作了抵押融资,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引发“爆仓”,使亿万财富瞬间分文没有。
在国内股市,由于股权分割,资产的计帐取值也不同。流通股资产按市值计帐,如基金公司的资产估值等;非流通股资产则按净资产估值。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升跌,由于对非流通股的净资产值不产生丝毫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即大股东因为根本不担心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会使净资产产生波动从而影响自身的利益,所以股市的下跌,也就无关其痛痒了。
二、大股东“金交椅”制度保护的问题
由于历史所形成的股权二元结构,非流通股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份额中占30%以上的绝对控股地位。在成熟市场上,过低的股价容易引起恶意收购,使原来的大股东失去控制权。这种情况在国内股市却因为制度的原故,使大股东的地位如同坐上了金交椅牢靠。一是成本制约。二级市场收购本来价格就高,持仓超过限额,就必须举牌,而一旦披露,市价就会暴涨,更是增加收购成本。二是收购要约制约。在这一点上,非流通股股东占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它从组建股份公司时起,就拿着30%以上的股份。而后来者要想成为控制人,超出30%的收购量,必须提出收购要约,要约收购如果出价高了,成本增加,收购者的财政压力增大;出价低了,没有人愿意卖出股票,收购就可能失败。要约收购的另一个问题是,当收购价格达到市场能够接受的程度时,有可能在要约收购期间使收购的股票数额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75%,从而导致该公司伤失上市公司资格,有违收购者“买壳”初衷。正是如此,哪怕公司流通股票跌破了面值,非流通股股东都能坐视不理,不怕有人抢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买股票是不是只要买的股票有投资价值,就不用怕跌的惨
对
而且如果你有钱,你的股票又很不错,下跌不是继续多多买入的好时候么
熊市的时候有很多股票买了以后每年分红比银行利息都多,干什么不买 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其实股票不怕跌,只要公司不破产,是总有一天它会涨的物极必反不可能永远的跌下去吗
可以这样理解,公司破产也不一定是坏事,会有其他公司接盘,也许股价还会上。 中国石油已经下跌到20元以下了,现在可以买进吗
我觉得可以买,一年内应该会有机会冲上30。 中国石油从48跌倒11 自己带动大盘下跌多少点
自己算,他跌了75%,相当于带动大盘 跌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