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港资持股数,持股数和持股金额
1:在通达信中设置港资持股曲线为什么网上那个公式我设置不了,显示公式有错误
那你需要把公式代码发出来,才能知道是什么错误,能不能解决.
2:有谁知道汇丰主要股东及持股比例
股东变迁
根据苏石兰制订的计划书,汇丰最初的资本总额定为港币500万元,分为2万股,每股250港元。开业时实收资本250万港元。
1866年港英政府颁布“汇丰银行法”,规定除额定资本不变外,股份数扩大一倍至4万股,每股面额下降一半为125港元;在获得总督同意后还可以增加股本250万港元。1867年汇丰实收股本为300万港元。虽然该法令规定汇丰全部股份必须最迟在4年内交付完毕,但实际上汇丰直到1872年才收足500万港元,对此港英政府态度宽容。
汇丰的第一批股东,已经显示出新银行所具有的国际性、地方性特征。临时委员会14家成员中,除了富商道格拉斯?拉泼来克和大英轮船公司,其他为12家洋行,个个实力不凡,其中宝顺、大英、、道格拉斯?拉泼来克、太平、吠礼查、公易、搬鸟八家是英商,琼记是美商,禅臣是德商,毕是丹麦商,沙逊是英籍犹太商,广南、顺章两家是印度商(帕西族)。有他们作为大股东,新银行便有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不过,当时英国在华最大企业怡和洋行(Messrs. Jardine, Matheson & Co.)和美国在华最大企业旗昌洋行(Messrs. Russell & Co.)却拒绝购买汇丰股份,因而缺席股东名单。当时同为英商的怡和洋行与宝顺洋行、同为美商的旗昌洋行与琼记洋行(Messrs. Augutine Heard & Co.)是生意场上有名的两对死对头,怡和与宝顺在鸦片贸易上关系紧张,旗昌与琼记也在航运业务上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宝顺与琼记成为汇丰的两大股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怡和与旗昌最初对汇丰的态度。另外,怡和、旗昌等大洋行自身设有银行部门,长期从事利润丰厚的国际汇兑生意,汇丰在香港的创立对怡和、旗昌等大洋行(特别对于怡和)而言无疑是一种威胁。
不过,与怡和相比,旗昌对待汇丰的态度比较温和。虽然一开始曾谢绝参与投资,但答应支持汇丰,到1866年12月,旗昌已与汇丰建立充分联系,于是加入汇丰股东行列,其老板福士(W. H. Forbes)还入选汇丰董事局。怡和则一直比较强硬,坚持与汇丰不合作,直到1877年才改变态度,其总经理克锡(William Keswick)加入汇丰董事局,3年后又当选为汇丰董事局主席,从此与汇丰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香港本地、中国内地及海外各地的华人也投资购买了大量汇丰股票,成为银行股东,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只参与红利分配,并不介入汇丰的决策经营管理,因此华人资本并未改变汇丰作为一家在华外资银行的基本性质,华人的投资行为被称为“附股”。
3:外资持股和外资股的区别
你说的外资股应该是指B股,B股股东有外资公司也有境内投资者,以美元或港币计价
而外资持股的股东自然是注册在境外的,但是跟是否为限售股无关。限售股之所以限制流通是因为证监会交易所的规则要求一定期限内不能流通,跟股东的性质,计价的币种无关
4:港资上半年a股扫货近千亿,谁是大赢家
从资金流入来看,上半年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分别流入A股252亿和713亿元,合计近1000亿元。尤其是2016年12月5日开通的深港通,自开通以来仅5个交易日为净流出,其余均为净流入,主要买入深市的白马龙头。比如海康威视、美的集团流入金额在百亿以上,分别流入资金为145和10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方正证券(601901)上半年有97.26亿元港资买入,排在第三位,流入资金占到其成交金额的24.26%,港资持股比例已接近总股本的20%,也是唯一一只上榜的券商股,沪深股通第六大重仓股。为什么港资会选择方正证券论业绩、行业地位、质地等,方正证券都不是最好的,也并不符合外资的选股标准,实在是有些蹊跷。
整体而言,上半年沪股通资金和深股通资金收益率分别为23%和24%,相比之下,A股股民却有超过6成亏损,无疑外资的成绩相当令人羡慕。
5:什么是资金净买入
买入资金和卖出资金之差
6:什么叫净卖出什么叫净买入
你说的这两个名词,好象是大指挥或者其他的一些策略分析系统所定义的,这个统计是有一个范围的,比如只针对,机构卖出或买入,也可以是针对散户,当然还可以是针对大单来统计,计算的方法很简单,净量=买入单量的总和-卖出单量的总和,如果是正的就是净买入,如果是负就是净卖出,因为没有考虑各种单量的投机属性还是投资属性,只具有一般意义的参考价值,不可全相信凭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