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雪糕刺客”频现!谁剥夺了我的雪糕自由?
天价雪糕频频登上热搜,衍生了网络新词“雪糕刺客”,指的是那些隐藏在冰柜里,看着其貌不扬但价格超高的雪糕。雪糕不断涨价的背后,有迫于成本的无奈,有消费升级的需求,有资本的助力,更有消费者对于“雪糕自由”的担忧和焦虑。
“雪糕刺客”一次频频冲上微博热搜,“雪糕刺客”指的是那些隐藏在冰柜里,看着其貌不扬但价格超高的雪糕。不少消费者表示,这些雪糕就像藏在冰柜里的刺客,付钱的时候就刺你一刀。
遵义茅台国际大酒店的大厅里,茅台第一家冰淇淋店正式营业,开店首日便售出1000多份。5月29日,由茅台与蒙牛联名“醋王”恒顺醋业也赶时髦,推出3款文创雪糕,口味分别为酱油芝士、香醋和黄酒,其售价也不便宜,每支售价18元。恒顺产品开发人员表示,很多人出于好奇尝试,开始以为是黑暗料理,但吃完会觉得“非常惊艳”。
称,2008-2020年,冰激凌生产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
此外,受疫情影响,糖和奶的价格更是高居不下,成本压力下,就连小布丁、巧乐兹等部分老品牌雪糕也开始纷纷上调价格。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透露,售价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每支成本差不多就40元。
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雪糕的运输成本也是占比较高的环节。在冷链存储环节,冰淇淋冷藏需要在-22℃库温下保存才不会变质,如果储藏温度时达不到-22℃,含奶油量较高的冰淇淋就达不到应有的硬度和保质期。
据前瞻研究院数据,尽管线下依然是雪糕消费的主战场,但相比于2020年,2021年我国雪糕线倍的增幅。
钟薛高此前透露,雪糕冷链方面的成本占比达到46%,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2%。此外,相比于普通物流,冷链运输的费用要高出40%到60%,这些费用最终都要分摊到终端零售上,涨价自然不可避免。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等发布的《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元,稳居全球第一。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冰淇淋相关企业4.5万家。行业的结构化升级存在巨大的机会,资本也闻风而来。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冰淇淋品牌投融资事件共32起,披露的融资总金额近24亿元。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行业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内,中国雪糕市场依旧被伊利、和路雪、蒙牛等传统巨头所占据,市场份额分别为19%、15%、9%。而大家所熟知的巧乐兹、可爱多、梦龙等雪糕,都在过去几年间进行了提价。
业内人士表示,冰淇淋曾经是“巨头”垄断的市场,蒙牛、伊利、雀巢、和路雪在市场占有率上处于领跑地位。不过,近年来,钟薛高、中街1946等国货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国内冰淇淋赛道已经呈现出国际巨头、本土品牌分庭抗礼的状态。
如今,在传统雪糕企业之外,还有不少其他企业跨界加入雪糕赛道。除了茅台、恒顺醋业跨界雪糕外,江小白、五粮液、泸州老窖也推出过冰淇淋产品,茶饮中,喜茶等也推出过相关产品。
据“钛媒体”统计,近2年,仅13家主流冰淇淋品牌就至少有过34次“跨界”联名。这其中,哈根达斯、光明、德氏是当之无愧的“跨界王”,累计至少有5次“跨界”合作。其次是伊利、和路雪、蒙牛、东北大板,分别有3次。
分“跨界”领域来看,从酒水、游戏、茶饮、咖啡,到景区、零售店,再到大学、博物馆,冰淇淋品牌们的“跨界”格局一开再开。
虽然受到资本助力的雪糕赛道未来或许还有不少扩容空间,但是如今从网上的声音可以看出,高价雪糕已与消费者的意愿相违背,当潮水退去,消费者回归理智时,更受欢迎的或许还是曾经的那些“1元”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