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费雪在其畅销书怎样选择成长股中的段话:“投
任俊杰的《奥马哈之雾》的第一篇用七层塔总结了巴菲特投资殿堂的框架结构与承重点。
1.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2.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3.安全边际。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5.选择性逆向操作。6.有所不为。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其中塔层一,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就是这七层塔的承重点或基石所在。这个思想是巴菲特从其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三个基本投资理念中的第一项内容。
格雷厄姆认为把股票看作生意的一部分是一个“最佳视角”,因为他相信当人们通过股票的短期买卖去赚取超过企业经营性收益的投资回报时,由于股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复杂关系,会让自己处在一个并不有利的冒险之中。巴菲特也认为是他几十年投资行为的精髓所在。
段永平: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段永平也谈了把你投资的公司假设成不上市的企业,很多逻辑就想通了。我们在线下入股一个公司,肯定不是今天买入,明天就卖出。
你入股你朋友的公司,你首先会看这个行业怎么样,你朋友的公司在行业竞争力如何,毛利如何等等。当然你也要关心你朋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靠谱,诚信如何。入股后,你也不会天天问你朋友是不是有人要买我们公司,我们公司价值如何,现在卖了赚多少钱。你更关心企业的经营如何,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做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但是我们买入了股票,因为有交易的便利性,每天都买入卖出不同的企业,对买入的企业知道的很少,甚至就感觉今天再涨就追了进去。如果拉到十年来看,茅台和北京上海的房产年化差不多,为什么买入房子的赚了很多钱,买入茅台的年化30%的很少?就是因为股票交易太容易了,只要极少一部分人认定持有茅台能赚大钱一直没卖实现了财富自由。
把买股票当做买入企业的一部分,用投资实体企业的思维,这就是巴菲特投资理论的基石之一。选好企业做个耐心的好股东,投资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塔层2和3分别是正确面对价格波动,安全边际。关于价格波动我们现在能知道的就是短期根本无法预测,费雪说过我能预测出价格,但我无法什么时间能达到预测的价格。既然我们只能估算企业的价值,不能预测价格的短期波动,为什么徒增烦恼,去做聪明脑袋和高级计算机都做不到的事呢?
唐朝买入后该睡就睡,该耍就耍!冯柳是把投资简单化,不去管价格涨跌!闲大和乐趣就更是买入茅台这种股票就是非卖品,股息就用来消费或者再投入。人的最大弱点就是好逸恶劳,喜欢看短期利益,这些在股市就被放得很大,很多人在红红绿绿的股价中迷失自我。
我们总是觉得股价K线就是一副韭菜收割图,你刚卖就涨了,你刚买就跌了,仿佛庄家就看上了你这几百股。股市所谓的庄所谓的走势其实就是所有投资者贪嗔痴的集中体现,在崩溃的时候都崩溃,在亢奋的时候都亢奋,K线图都是所有散户书写的。
关于安全边际以前的理解就是单纯的便宜,或者说更简单的就是看市盈率,但股票投资远没有这么简单。市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对的,优质企业大多数时间是贵的,当他的价值和价格相背离的时候有多少人敢买,现在的万科、平安你敢持续买入吗?
安全边际最重要的还是要懂企业,你才能判断什么情况是便宜什么情况是贵,市盈率只是一个判断指标,估值永没有这么简单。比如同仁堂从来市盈率没有到30以下,因为同仁堂企业的确定性,市场对其估值一直偏高,哪怕是熊市。有些股票是穿越牛熊的,茅台、五粮液、双汇、伊利等股票的价格也远远超越2015年最高点,安全边际不简单的就是市盈率。
塔层4 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思想出处:凯恩斯、费雪、芒格。费雪在其畅销书《怎样选择成长股》中的一段话:“投资人被过分灌输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然而,害怕一个篮子里有太多的鸡蛋,会使他们买进太少自己比较了解的公司股票,买进太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公司股票。如果对那家公司没有充分的了解,可能比分散投资做得不够充分还要危险”。
我们也看到很多集中投资者取得成功,其中比较极端的是乐趣和马喆老师,他们基本重仓一只股票。其实集中投资分歧还是你买的公司你是不是真懂,很多为了分散而分散,有的公司根本不了解,就买入。
比如马喆老师就建议集中投资,他把2009—2019年各种仓位持有茅台做了个演算。100%持有茅台收益率25.7%,茅台和五粮液各50%仓位收益率21.9%,茅台五粮液、燕京啤酒各持有1/3收益率17.76%,茅台、五粮液、燕京啤酒、华谊兄弟各持有25%收益率15.48%。
我是不太赞成集中持有一只股票,对确定性高的股票可以提高仓位,现在我的是60%。唐朝最有信心的也不会超过40%,闲大是茅台持有70%仓位。我觉得仓位大小还是投资企业的确定性决定的,另外就是你投资的股票你必须都懂,重仓的股票要非常懂。
塔层6 有所不为---思想出处:格雷厄姆与芒格。投资者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且还在于他不去做什么,有时,后者的重要性甚至大过前者。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永远不去那里。
巴菲特在投资中“避免到那去的领域”:1.基于投机目的的买入和卖出。2.基于任何短期预测的所谓“时机选择”操作。3.买入自己不易了解公司的股票。4.频繁操作。5.对市场趋之若鹜的旅鼠性跟随。6.以股票的升跌而不是以公司的经营好坏评估投资的成败。7.摇摆不定的投资理念与操作策略。8.拔掉鲜花而灌溉杂草。9.以投资的主体部分进行冒险。10.在高速行驶的推土机面前去捡5分钱的硬币。
塔层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算过这样一笔账:道琼斯指数从1899年的65.73涨到1999年的11497.12点,年复合不过5.3%。如果指数投资买和卖产生了大约1.5%的摩擦成本,那1999年的指数只能到2738.41,足足少了8758.71点。
因此,巴菲特在长期的操作中,尽量减少自己的摩擦成本(交易费用、管理费用、红利税等等),这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有一定投资基础的人减少基金投资也是这个原因,基金的管理费长期来看也是一个不小的摩擦成本,因为现在好的基金管理人也比较少。
- 上一篇:整体还是震荡上行
- 下一篇:我月份资金账户收了根中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