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开展授权通信 保障用户的“安宁权”刻不容缓

时间:2021-05-25 10:42

  网购差评后商家频繁打电话骚扰威胁,注册会员后频繁收到商家的营销短信……虽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向用户拨打商业电话或者发送商业短信,但相关现象屡禁不止,用短信和电话打扰用户的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安宁权,更增加了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早在2015年,工信部就发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样的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及语音呼叫服务提供者规范相关行为。2018年以来,工信部联合教育部、住建部、银保监会等12个部门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间,利用95/96号码拨打骚扰电话问题突出,老百姓反映强烈。

  202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允许提供商业营销类的电话呼出服务,呼叫中心电信业务接入号码只开通呼入功能。同年8月,工信部又发布了《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短信或拨打商业电话,用户未明确同意的,同样视为拒绝。相关规定出台后,基础电信企业积极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来看,各地骚扰电话数量明显减少,针对短信业务的投诉量大幅下降。但是,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治理也存在着投诉溯源难、内容审核难、码号管理难、缺乏统一的拦截标准等问题。

  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首次对隐私权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私人生活安宁权的概念。《民法典》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不良信息的判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规定出台的同时,相关工作也积极推进。为落实《民法典》对保障用户安宁权的要求,推动建立以人民为中心、以用户授权为核心的通信服务体系,探索施行疏堵结合、精准管控的骚扰电话及垃圾短信治理思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起成立授权通信工作组,并于5月1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成立大会。

  所谓授权通信,即只有经过用户授权才可以通信;未经授权的电话或者短信都将被视作不良信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通过不可逆加密技术存储使用授权及通信凭证,实现企业到网络到终端到用户的端到端语音、短信管控。

  要充分认识授权通信对于保护人民群众安宁权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是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市场处调研员徐昊表示,各方要做好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全行业的治理能力;做好授权通信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为授权通信的下一步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据悉,授权通信工作组相关工作目前已经启动,正在完成各级平台的对接工作,相关标准也正在制订出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一直以来支撑信息通信行业开展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治理,对此,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接下来将从强化组织保障、搭建技术体系、推进行业规范三方面调动全产业链力量,共同推进授权通信服务,不断为开创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当前,随着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权益更加关注,而互联网平台不加选择的收集用户信息、不加甄别的撒网营销实际上不利于平台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良好客户关系的建立。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让便捷、精准、高频收集用户意愿成为可能,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越来越强调个人同意,不得一揽子授权。

  对于信息通信业来说,要认识到,号码是用户的,要把真正的选择权交给用户。对于平台企业来说,要认识到用户手机号注册、成为会员,都不等于可以拨打营销电话、发送营销短信,通信授权协议不应作为会员协议、隐私协议等格式协议的一部分,应该把通信的选择权交给用户,对于授权和取消的页面必须让用户容易找到,不要躲躲藏藏,更要保证用户取消授权的有效性,不能回复退订后依然收到推销短信。

  落实法律要求、尊重用户选择,保障用户的安宁权刻不容缓,要携手开展授权通信,把选择权真正交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