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跌势猛烈,国内外棉花怎么了?
当前国内上游库存高企,下游需求不佳,还贷时间临近,挺价能力弱,郑棉承压,内外共振,加剧郑棉下跌力度。目前是宏观弱预期情绪和产业弱现实情绪的负反馈叠加。
全国棉花累计销售皮棉356.3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54万吨,销售率为61.4%。此外,棉花进口量也比较大,总体来看棉花供应相对充足。需求端方面,国内目前表现仍弱势,纱布库存高企,终端需求和出口数量都比较差,且目前市场整体的消费欲望较差,短期内消费难见明显起色。但是随着棉花价格大降,棉纱原料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的纺纱利润好转,如果该状况能够持续,对于纺织企业而言算是利好,未来消费也可期待。不过,当前出口市场存在较大的悲观预期,未来悲观预期转为现实后对棉花的消费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当前还不能确定的消费端风险。
“在整个宏观向下的大环境下,成本支撑失效,棉花价格将跌到实际需求出现,整个行业缺乏贸易商润滑,矛盾在于轧花厂高企的成本和下游疲软的需求上。”吴静雯说。
“棉价走低难以带动消费恢复,棉花去库路漫漫。”中信建投期货软商品高级研究员吴新扬告诉,因纺织业本身存在代加工属性,对上下游议价权偏弱,下游定价更多参考棉花价格走势,棉花价格的走低反而导致纺织市场走货降温,继续恶化原本持续累积的纱线、坯布库存。在纺织产业心态未有改善的情况下,对原料采购依然维持随用随采的策略。5月商业库存环比下降49.9万吨,不及去年同期的55.42万吨,库存水平较去年同期增加58.49万吨。虽然近期随着期货盘面价格下跌,点价成交增多,轧花厂皮棉销售有所加快,但并不意味着棉花库存的去化。纺企采购并消费的量相对有限,而贸易商承接力度扩大,成为近期市场实际买家。所以供应压力依然在向后延续,供应充裕的事实没有改变。
发现,之前投资者的交易逻辑是在宏观中性偏空下,较弱的国内需求和较强的成本支撑的矛盾,市场在此期间达到一个弱平衡。
事实上,当前的逻辑是宏观面美联储加息节奏因通胀的加速而出现急剧变化,原本温和的加息预期被打破,快速加息加剧了对需求的抑制,市场出现恐慌。整个交易氛围因为宏观的转势而变化。
“当前交易逻辑变为,国内疫情后需求复苏被证伪,新疆制品出口受限,加息进一步抑制了全球的需求,弱需求和较强轧花厂的成本支撑之间的矛盾。在大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成本支撑已经无法抵挡利空因素的集中爆发,最终形成负反馈。目前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商品整体进入消灭金融估值阶段,美元的升值进一步降低美元定价产品估值,直到出现实际需求为止。”吴静雯说。
政策因素仍是后市的关注重点
吴新扬告诉,从去年11月停止抛储,到今年6月收储传闻落空,中储棉两次操作均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国储棉依然对国内棉花市场存在压舱石的作用,尽管国储棉库存水平已经明显见底,但国储棉依然占据市场主动。
“从大的周期视角来看,国储棉已经进入净收储周期。2014—2021年,中储棉净抛储达到1172万吨,已经超过上一周期的净收储量。为了保证对国内棉花市场的调控力度,中长期内,收储数量将远大于抛储数量。”吴新扬说。
在吴新扬看来,在前期内强外弱、价差走高的背景下,国储棉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收储外棉的动作,不过量价未知。而目前在全球纺织服装消费见顶回落的行业周期下,国内棉纺产业链遭遇疆棉禁令的打击,国储调控手段可能在中短期发力,支撑产业链。一方面,为保障棉农种植利润,稳定籽棉价格,10月收购期间可以采取托市方式收储皮棉,稳定棉花价格和轧花厂心态。另一方面,为保障下游订单,可抛储前期在内外价差高企时期收储的外棉,满足纺织产业对非疆棉的需求。此外,国储正值库存低点,内外价差倒挂的形势下轮入新疆棉,可经济地实现补库需求。
对于后市,吴静雯认为,盘面快速大幅下行后,存在超跌反弹可能,但基本面需求偏淡,市场期待的托底政策也未看到,反弹上涨的因素缺乏,预计郑棉继续下探寻底,待情绪消化,盘面将止跌反弹。但总体来看,因宏观转差、需求偏淡,三季度棉价预计维持偏弱走势。
“维持全球棉花市场看空的长期观点。但对于国内棉花市场而言,国储棉调控的概率正在加大,在长期看空的趋势下,不应忽视国储调控对市场的影响,需把握价格节奏。”吴新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