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7月分水岭!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 理想新车火爆
宁德时代 第三代CTP技术――麒麟电池正式发布。随后,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转发了相关消息的微博,并配文“明年见”,疑似默认理想汽车明年推出的纯电车型将搭载麒麟电池。当日晚间,宁德时代官方微博则转发了李想的微博进行互动,表示“麒麟有理想”,进一步明确了此次合作。
宁德时代发布CTP3.0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通过全球首创的电芯大面冷却技术,麒麟电池可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快充。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提升13%,实现了续航、快充、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性能的全面提升。麒麟电池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理想汽车推出了旗下第二款产品:家族旗舰级大型SUVL9。不少分析师看好L9作为国产新能源车向高端迈进的一步。
21日晚间,理想L9正式发布并开启同步预订,新车售价45.98万元。当晚,由于预订过于火爆,理想汽车的官方出现短暂崩溃,在公司紧急修复服务器后才恢复正常。
有知情人士透露道,虽然预订出现了间歇性崩溃,但可以明确的是:当晚的订单量已突破万辆。
受益于新车的发布,港股理想汽车22日报收141.50港元/股,涨幅3.06%,盘中最高涨幅一度逾4%,创历史新高。
海内外的多家投资机构集体看多理想汽车,发布研究报告给出“买入”评级,更有券商连夜组织路演活动,分析理想L9背后的智能化投资机会。
L9的尺寸可以与宝马X7、奔驰GLS和奥迪Q7相当,而售价仅为45.98万元,是同类可比车型50-70%。同时,L9还配备了基于英伟达OrinX的自研自动驾驶系统ADMax,支持HUD和5屏交互。
在产品发布当晚,因预订过于火爆,理想汽车的短暂崩溃。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称,目前还无法对外披露具体的订单量,最重要的还是看最终的销量。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理想L9的销量一定会超过理想ONE。
公开数据显示,自首款车型交付以来,理想汽车仅凭着理想ONE一款产品就收获了17.15万辆的交付量。今年5月,理想ONE交付1.15万辆,同比增长165.9%。
“外界一直在担心理想L9推出后理想ONE的销量会有所下降,但事实上其销量是不降反升的。”李想解释道,理想汽车瞄准的家庭用车群体覆盖了市场上89%的用户,理想汽车会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不断拓展,其中L9覆盖的是40万元以上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市场。理想汽车希望通过一款比较贵的车打开市场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这将为理想汽车接下来推出的不同价位的车型奠定很好的基础。
汽车行业一般是寡头行业,主流的几个车企来控制行业的销量每一款车上市和竞品共同抢占市场。
7月是一个分水岭汽车新产品迭代提速
随着5月份以来的市场反弹,有些投资者会有顾虑,5-6月份行业已经涨了50%-60%,是否还能持续?
事实上,汽车行业各个品牌竞争存在车型周期,把过去两年行业下行过程中资本开支转化为车型的过程。
今年的七月份可能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会看到无论是理想也好,无论是蔚来也好,乃至于后续的特斯拉还好,后面新产品的迭代会全面提速。
第一个,我们知道过去几年电动车的渗透率从5%-20%的过程需要在2019年提前做资本开支,而当时的电动车产业链在成本结构上、规划项目上,还有中国的政策上并不足以让大部分的车企看到一个可能性,因此在2019年和2020年资本开支投不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蔚小理、特斯拉,包括比亚迪这种新势力,凭借领先的这种特征实现了产品周期,而在2022年,今年的七月份到2024年、2025年,电动化全面地从20%升到40%,甚至50%到60%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一些电动化趋势领先的企业,比如比亚迪后半段的智能化如何发力,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投资方向,也是资本开支更大的方向。
通过现象的观察,看到2025年这种资金周期其实在今年到年底,基本上整个的供应链,包括车型的储备应该完成了定型。我们知道中国的CR10是全球最分散的,像美国、日本、韩国,可能最后都留下了不超过五个主要的品牌,但是中国目前的品牌极为分散,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第二个,2025年之前整个的外资的电动车车型、智能化迭代显著的慢于自主,因此就会带来一个过去传统车企和自主车企不可能触及的市场。
我们知道15万之内是头部的自主主流的市场,20万以内是基本上主流的车企最重要的市场,而20到50万市场以前一直是被主流的合资品牌在掌控,市场在外资严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会看到头部的自主品牌和蔚小理全面的去抢占这部分份额,BBA为代表的一些合资企业,份额都会一定程度上被摊薄。
价格区间上移自主品牌带来智能化硬件升级
我们会看到现在均价从过去十年的10万到15万,现在已经开始挺进25到40万,我们判断25到40万,尤其25到30万,市场空间会显著变大,过程中主要是以国内的新势力企业和国内的品牌,他们的品牌上攻带动,因此就会带来整个自主供应链会有一个很好的成长空间,他们的均价从15万的主销区间开始往20万甚至25万去上行的过程中,会带来整个成本结构的开放,成本结构开始会惠及哪些领域,电池、屏、空悬等。
因此在20到50万被自主品牌迅速抢占市场过程中,一定会带来很多智能化硬件。
头部的新势力,包括特斯拉、华为的生态链、苹果的生态链赋能的车型市占率30%以上就会带来整个智能化的行业渗透率。
从L9的新品发布上大家也感受到了,多屏联动、线控底盘全系标配,这种智能化的硬件,我认为在2022年七月份开始到2025年将是行业非常非常重要的放量逻辑,它会复刻过去几年电动化时代,带来一些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