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五大主力

时间:2021-10-13 09:36

  共军五大主力是几支

   第一野战军 原西北野战军 ,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第二野战军 原中原野战军,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 原华东野战军,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第四野战军 原东北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华北野战军 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由一一五师一部发展而来 国民党五大主力都是什么,怎么覆灭的

   一 内战先锋――整编74师
整编74师即原来的74军。蒋介石在抗战结束后的军队整编中,狡猾的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与我约定裁军,另一方面却向其部队发出“机密甲9269号手令”要求“将全国现有之陆军,按军师单位,军缩为师,师缩为团……”。74军当然也积极响应蒋“裁军”之号召,努力裁减老弱,补充精壮,并换了全美械,终于摇身一变,成了老蒋制造内战的老本之一。蒋介石曾亲切的称之为“御林军”、“模范军”。在内战战场上,整编74师凭借其强大兵力、火力、机动性,先后连续攻占华东解放区的宿迁、泗阳、淮阴、涟水等地,获得“金刚钻”的誉称。师长张灵甫由于“战功卓著”曾多次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接见。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整编74师打头阵,企图对我实施中央突破,将我军压入鲁南地区进行决战。5月11日,急功近利的74师急切的脱离其左右邻,由垛庄经孟良崮西麓气势汹汹的向坦阜扑来,企图一举击中华野指挥中心。但是张灵甫机关算尽太聪明,没有料想到我华野5个纵队的主力正位于坦阜及其两侧地区。5月13日夜,按照部署,我华野4、9纵队在正面吸引74师;1、8纵队,趁夜色,分别从74师西翼插入其纵深,割裂了该师与其左右邻之整编25、83师的联系;而从鲁南赶来的6纵经过激战,在垛庄断敌后路。5月14日,74师被包围。张灵甫自恃战斗力强,左右又有援兵(近的只有40多公里),欲置之死地而后生,一面将带不动的重武器丢弃在山脚,上孟良崮安营坚守,一面督促两翼另10个整编师迅速向该地靠拢,形成“中心开花”的有利局面。然而74师被我几倍于其的兵力围的密不透风,外面的援军又在我四个纵队的阻击下,虽然近的距74师只有几公里远,却仍鞭长莫及,无法跨越雷池一步。5月15日华野5个纵队在炮火中发动总攻,双方在孟良崮附近各制高点展开反复争夺,战况异常激烈。国民党为张灵甫写的传记形容当日74师“浴血肉搏,陈尸满谷,战况惨烈,是日该师伤亡8000人。”面对解放军的逐波冲锋和炽盛火力,74师再难坚守,当日下午倾尽全力先后向南、向西、向东突围,然而均未得逞,反而只剩下几个山头附隅顽抗。5月16日晨,华野发动最后的攻击,强大的炮火对张灵甫盘踞的山头进行最后的地毯轰炸,山上碎石横飞,尸首枕籍。下午2时,74师全线崩溃,师、旅、团、营完全失去通信联络。张灵甫绝望的给蒋介石发电“我是张灵甫,黄百韬不援助我,7军不援助我,我已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傍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被双双击毙,整编74师2万余人被歼。蒋介石听到主力被歼,爱将身亡,痛心疾首,气急败坏。1947年夏,国民党以在后方临沂逃脱的74师3个新兵团和榴炮营为基础,重建74军,邱维达为军长,然而淮海战役中,该军在邱清泉第2兵团编成内再次被歼,最终彻底走到了尽头。第74军――整编74师从此休矣!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
二 难兄难弟――新1军、新6军
新编第1军号称天下第一军,1942年成军于抗战时期的印度;而自诩为“主力之主力”的新6军则于1944年成军于缅北。新6军是在原新1军新编22师的基础上扩编的。两军全美式装备,步炮比例已达到3:2。就其装备来讲,完全达到西方国家A级水平。它们曾远征印缅战场,荣立奇功。然而当它们在抗战胜利,被蒋介石双双运到东北战场后,却再也没有什么“光辉的传奇”了。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我东北野战军直取锦州。锦州危急,蒋介石急令沈阳的廖耀湘组成“西进兵团”(新1军、新6军等5个军)援驰锦州。然而廖耀湘害怕我军围城打援,将其歼灭在援锦途中,不敢直援锦州。直到10月5日蒋介石严令下才下达西进命令,一路上又遭到我3个纵队10个师的阻击,走走停停,进展缓慢。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后,“西进兵团”在蒋介石的督促下仍冒险突进,妄图收复锦州,打通从东北撤军的陆上通道。在沈阳与锦州之间,有一段20多公里长的狭长走廊,位于黑山、大虎山至沟子帮之间。黑山是进出大洼、营口或退往沈阳或继续西进的唯一走廊。其重要性双方都很清楚,攻占黑山,对于辽沈战场拼死撕杀的双方都有决定性意义。战斗从10月23日开始,廖先头部队在我阻击下攻击黑山受挫。24日,遂集中了新1军、新6军等共6个师(旅)的兵力,在200多门大炮、200多架飞机的支持下,发动全面进攻。新1军从黑山以北尖山子、拉拉屯一线军一部向黑山以东之高家屯阵地突击,其余兵力则向大虎山迂回攻击。战斗异常激烈,仅“101”高地就曾反复争夺20余次。新6军更曾组织尉官敢死队进行突击。然而廖兵团在葬送了万余人之后,仍前进不得。廖攻占黑山严重受挫,25日决心放弃重占锦州计划,渡辽河向东南方向的营口撤退。 然而26日,南撤受阻,又只好北返沈阳。当廖耀湘兵团抑留在大虎山、黑山进退维谷之际,我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9个纵队迅速北上,昼夜兼程,通过黑山、大虎山,于26日完成了对廖兵团的包围。新1军、新6军等其它5个军被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绕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由于廖兵团在攻击过程中仓促决定向营口撤退,因此命令一下,部队顿乱;加之退却方向一变再变,先向西,又向东南,再向东北,全兵团已成溃散之势。我各纵队猛烈穿插,很快就打乱了廖耀湘的指挥体系。我第1纵队从黑山北侧突击,先后端掉了新6军、新1军、第3军的军部。第5纵队从大虎山南侧出击,亦歼敌万余。新1军,新6军已无法组织师一级的突围行动,其编制下的部队只有各自为战,不断的被包围,分割。27日拂晓,新1军等在最后撤退,偷偷溜走的路上,遇到我东野伏击纵队的总攻后,迅速溃散。仅我第6纵队的一个排就接受了5个军、9个师番号的2000余人投降。28日拂晓,战斗结束。廖兵团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全部被歼,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主力(缺暂编53师,其因在辽南巡逻,没有参加“西进兵团”而幸免)和新6军全部。司令官廖耀湘、新6军中将军长李涛 、新1军副军长文小山等大多被俘。几天后新1军暂编53师在东野3个纵队、6个独立师进攻沈阳时开出城外投降。
三 有来无回――第18军(整11师)
第18军(整11师),是陈诚起家的老底。1944年冬,全军换成美式装备,并有美国联络官担任教练。胡琏曾吹嘘其美械装备的一个团可以打解放军的两个团。1947年,整11师参加进攻山东解放区,5月初被华东野战军围于新泰地区,由于国民党第3兵团的大力增援才免遭被歼,而整编74师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我军矛头直指位于陇东的黄百韬第7兵团,并以优势兵力迅速包围之。蒋介石看黄百韬危急,即命令徐州成立“东进兵团”解救第7兵团,又令黄维的12兵团(两个月前组建,以18军为主力军)由武汉驰援徐州。11月8日,12兵团东进,向徐州进发。然而沿途道路、桥梁早以被我破坏。12兵团在遭到我的不断骚扰、截击下,只能走走停停,直到14日才到达阜阳(辎重还在后面),距蒋介石要求的13日已晚一天。18日,12兵团主力进抵蒙城以西地区。然而直到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12兵团仍被我中原野战军拈于浍河南岸地区,距徐州还有100公里之遥。黄百韬兵团被歼,徐州震动,杜聿明急令黄维南下与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打通津浦铁路,给日后南逃打开一个缺口。黄维接到命令后,急于渡过浍河妄图与李、刘兵团靠拢以摆脱孤立态势。我中原野战军遂利用这一点,在浍河以南地区秘密集结5个纵队,组成袋形阵地,等黄维来钻。23日,黄维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分三路向南坪集进攻。我两个纵队在正面阻击,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黄维果然上当,以为先头的18军突击成功,急下令主力渡过浍河。24日,黄维发现两侧有我军主力集结,自知中计,遂于当夜命令渡过浍河的18军等部队回撤至双堆集附近。我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趁黄维兵团回撤之际,全线日对该敌形成了包围。与此同时为防止敌人增援,我华东野战军主力设置多道防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徐州之敌南援。黄维兵团四个军被围在宿县西南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地区内。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四个师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然而27日,担任突围任务的110师阵前起义,突击部队亦遭到我军欲伏火力袭击,损失惨重,只好折回。黄维仍不死心,遂于28日抽调18军3个团,在坦克、飞机以及全部大炮的支援下向双堆集南的马庄突围,仍然失败;于是又向西南、东北撞去。然而当日却弃尸千具,没有前进一步。黄维突击不成只得死守待援。29日黄维兵团被压缩至东西15华里、南北4.5华里的窄小地区,时值冬日,粮弹具缺,外援又被我死死盯住。12兵团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军队减员严重。12月5日11时5分,我军组成三个突击群发动最后总攻,各部不分昼夜的连续突击,进展迅速。14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纵横不足1.5公里的地域内,18军一部被歼。15日,黄维见末日来到,只得招来10军军长覃道善和18军军长杨伯涛,决定孤注一掷,突围。然而我军早以有所防范,趁敌不备直接捣毁了黄维的兵团指挥中心。残敌只得分散突围。当日晚12时,黄维兵团4个军11个整师10万人,除兵团副司令官胡琏、副军长谷炳奎等少数人逃脱外,全部被消灭。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吴绍周、10军军长覃道善、18军军长杨伯涛等均被俘虏。
四 最后的王牌――第5军
第5军,被称为“王牌军”,蒋介石最早的机械化兵团,其前身为陆军装甲兵团,1939年该团扩编为第5军,杜聿明为军长。抗战胜利后,该军进驻华中。1948年9月,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部成立,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第5军随之扩编为第2兵团,邱清泉为兵团司令,熊笑山接任第5军军长。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2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妄图坚守。11日,黄百韬兵团危急,向徐州求救。邱清泉遂指挥第2兵团的第5军、第70军和李弥的第8、9军组成“东进兵团”,从徐州开始,南北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向碾庄攻击前进,企图解黄百韬兵团之围。遇到我军坚决阻击下,17日前进到大许家一线日,邱按照杜聿明的战法强攻一天仍无法前进一步。也就在当天晚上,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黄被歼灭后,邱、李兵团已经失去东援意义,遂于23、24日以攻势手段掩护本部向徐州撤退。25日,东援徐州的黄维兵团被围,国民党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破产,徐州陷入我战略包围,固守徐州更加困难。杜聿明集团决定放弃徐州,主力部队经徐州西的永城向淮河撤退,然后以淮河为依托,向北进攻解放军之侧背,解黄维之围后一起南逃。30日,杜聿明集团开始撤离徐州城。仓促撤退中,殿后的第5军45师被围。在主力解救下,该师死战两天才得以突围。然而就在这两天里,我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又两个旅展开了淮海战役中最大规模的追击、堵截作战,终于于12月4日在永城西南堵住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并于5日完成了战役合围。至12月6日,杜聿明集团完全被堵截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其汇合黄维的企图彻底失败,并损失2万人。孙元良兵团在突围中被全歼的教训并没有使杜聿明放弃突围的念头。他仍每天抽调一个军的兵力轮番向东南方向突击,妄图率部突围。然虽各级严厉督战,仍屡攻屡挫。至10日,在作战中其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27个团、8万余人被歼。第5军45师与46师先后缴械投降,该军军长熊笑山只能指挥第200师附隅顽抗。鉴于残敌几十万人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形成一个大兵团给我围歼其造成一定难度;我军经过两次大的围歼战后亦需要休整。16日,我军遂停止攻击,转而对包围之敌展开强烈的政治攻势。我华东解放军司令陈毅、代司令粟裕多次联名写信给杜聿明,劝其投降。杜聿明顽固不化,仍决心死撑。从20日开始,淮海战场雨雪交加,气温骤降。国民党军二十万人补给中断,饥寒交迫、宰马为食,掘棺为薪,军心涣散。至1月6日前,相继投降的敌军有12000多人,平均每天700余人。1月6日,我军在休整了20天后,发动总攻。当日攻克据点13个,歼敌万人。次日,青龙集等11个据点又被我攻克。8日,又有23个据点被攻克,国民党3个整团被全歼。9日晚,敌军彻底崩溃。10日拂晓,我军全线师在毒气战车配合下企图强行突围,被全歼。蒋介石最后一支“王牌军”覆灭。杜聿明,第5军首任军长被俘,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第5军军长熊笑山化装成伤兵才得以逃脱 国军五大主力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国军五大主力”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内作战力最为坚强,装备最为精良的五支部队,分别为: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十八军。五大主力的称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军事整编会议”上被提出,各军基本上全为美式装备部队。其中: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师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

  国军从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内部组织、士气风貌角度分析,战斗力最强无疑还是整编74师。

  “五大主力”按战斗力的排名: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第十八军

  一,从国军内部视角来看。

  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多有第五军和18军互相攻讦不服的言论,但并无对74师的微词。原整编11师118旅54团团长尹钟岳撰写文史资料回忆明确整编11师战力不比整编74师。李延年所谓“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中国”,涟水之战被俘的74军营长所谓“74军如果都失败了,那么就将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可以组织共产党的进攻了,共产党可以倒着扛枪开入南京”。74军覆没之后,王耀武曾含泪抱怨道:这么有力的部队,如果让我指挥,决不至于落到这样失败的境地。但抗战之后,并不是王耀武一个人失去了嫡系部队直接指挥权。汤恩伯的13军也到了杜聿明手上。王耀武的74军让汤恩伯葬送,杜聿明的第五军也不在杜的直接掌控之下,想必这也国军中枢为了削弱高级将领对其嫡系部队影响力的一种措施吧。

  二,从对手视角来看。

  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之后与被俘蒋军军官座谈的时候也提到“贵军在抗战中的战绩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军之冠”。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政治部组织编写了《蒋军74师调查记》,全面研究分析74师的历史,编成,战术,作风。编成之后在华野推广,以迅速提高华野一线战斗部队战斗素质。这个小册子上报中央军委之后,中央军委认为很有价值,在解放军其他战区也组织了推广学习。

  三,覆灭前在国军进攻兵团中的地位。

  74军在覆没前的序列是属于汤恩伯第一兵团,当时整个山东解放区一共有3个兵团,这其中以第一兵团的编制最大,战斗力最强,是主攻兵团。而一兵团中的核心,箭头,所谓“硬核桃”就是74师。日后在豫东战役中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的黄百韬整编25师在74师面前也只是打下手。旁边的83师也同样不弱,作为74师的姊妹部队,是国军唯一的师团两级都获得过武功状的部队,站前更是刚刚收下了荣誉2师(后整编为44师,师长刘声鹤淮海战役时曾在运河桥头为了给自己在河东的两个团争取撤退时间霸气十足的要枪毙守桥的25军士兵。)

  四,与华野PK的表现(最关键衡量)。

  单挑打得过华野同等兵力吗在涟水打6纵,这应该是最接近1V1的战例了,窃以为此役74师应该是完胜。后来在孟良崮被5个主力纵队围攻,就没有单挑机会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前曾说“估计当面共军至多不过两三个纵队,就算有五六个纵队,我一个师去打也没问题,只要两翼掩护好,有依托,保险三天拿下坦埠。”当然,这是张自己说的。并且后来的战役进程中,25和83师并未给其侧翼提供依托,而且当面的部队也不是“至多两三个,就算有五六个纵队”,而是9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整整10个。所以他这句话也没有按照“至多两三个”的情报进行验证的机会。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很关键的:在5大主力中,只有74军从成立到孟良崮覆灭,没有师级单位的进出调整。也即所谓的战斗精华,骨架没有被稀释,保持了内部的稳定。

  第五军在抗战中就多次调整,46师,96师,45师,杜聿明去东北还把200师600团带了过去,当总部特务团,后来这个团编入暂编62师,成为让廖耀湘对暂编62师刮目相看的最大根由。18军自成立后,序列调整就更频繁。但抗战后期到1948年夏还相对保持稳定。新六军以新22师为基干,207师,14师都调出去了。新一军的新38师也出去了。53军,71军,100军等等,都有类似的变动调整。但是74师没有,三五部队的每一个“5”自从加入74军,就再没有被调出去另立山头。

  像这种成立之后,所属部队序列从未被调整的现象,在5大主力中独树一帜,个中原因耐人寻味。究竟是老蒋所谓“为保持74军的特殊军风”还是王耀武护得紧,不容他人涉足,还是派系扩展不顺畅,不能像18军第五军那样派生出一个兵团,繁衍成一个系统。而且73军,100军,在王耀武手下,已经大范围调入了74军系统的人,但部队的序列没有调整,调整的是人事。没有像新六军那样直接调走14师,以其为基干另建一个全新的部队。

  个人认为,单论军级单位战力,孟良崮前的74军在当时的中国,当属第一。

  转载于网络 ,原作者:马丁.Success

   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

   收购了的话,那金杯就离退市不远了!你愿意看到吗^_^ 请大师帮写个通达信的选股公式

   如果是比较复杂,我最近脑子不太好,有点写不出,我晚点帮你看看吧。 将通达信成交量公式改成同花顺的

   这里面的函数,有的在同花顺里面没有,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