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将导致上游的产能快速扩张

时间:2021-09-24 23:46

  在国家能耗双控的总体要求下,不少双红省份纷纷祭出“限电”大招,限制新增高耗能产品产能,主要涉及到的是上游的煤炭、化工等产业,导致前期强势的煤炭、化工等板块连续大跌,甚至波及钢铁、有色、水泥等一众上游行业。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产品供给减少,则价格也将上涨,特别是对于本就已经涨的飞起的化工产品来说,这种供求关系变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更是敏感,部分化工品现货价格在限电之后也是再度跳涨,后期仍有持续上涨预期,其实这也是此前化工板块节节走高的主要逻辑。

  那现在限电限产后,为何化工板块出现群体跌停潮?最主要的原因是量的减少,虽然价格上涨了,但企业产能受到限制,产量下降将导致利润的直接受损,这一点对于此前化工板块持续上涨的逻辑基础是直接的动摇。本来如果不出限电政策,在目前供需状态下化工产品价格还会继续上行,如果产量没有变化企业的利润率将大幅提升,即便是在有新增产能但增量不太大的情况下,这个双击的通道都不会发生改变,反而可能会出现强化。可化工作为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业,产能的新增何其困难,无法新增产能,就意味着涨价仍会持续下去。

  这种局面在此前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无解的矛盾,一方面化工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已经大幅侵蚀了中下游的行业利润;而另一方面因为能耗双控的要求又无法扩张产能,同时下游最主要的应用产业新能源、半导体以及锂电池等需求还在进一步提升。缓解供需紧张的办法无非两个,要么是增加供给,要么是压缩需求,但貌似两边都不可行,怎么办?

  我们先从需求方面分析一下,其实所谓下游的需求增加,很大程度上还是结构性的,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二是国外的转接订单。最关键的可能还在这个“二”上。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的疫情局面是除了我国以外都还未完全缓解,部分地区甚至还有恶化,欧美大部分虽然已经接种疫苗但对变种病毒似乎并无有效抵抗手段,这也导致全球开工迟迟无法恢复,主要是不能稳定,所以大量的海外订单都转接到国内生产线,特别是一些出口加工行业,这个从最近半年的PPI指数还有进出口指数连续大涨就可以佐证。我们的产业链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出口,外国人赚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钱(大宗商品特别是有色资源的定价权在国外),给我们的却是不断贬值的美元。他们躺着就把钱挣了,我们却没得到半点便宜。最关键的是订单的增加传导上去,将导致上游的产能快速扩张,未来一旦外围疫情好转订单迅速撤回,那我们就又只剩下一大堆的过剩产能积累下来无法消化,等到我们的资产贬值打折甩卖时,外资再进场抄底收割,那最后就等于是我们买了全球疫情的单,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现在通过限电手段貌似是控制上游产能,实则是抑制下游需求,特别是海外这块的订单需求,只有让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涨得下游厂家无法承受,同时也用限电限产对下游的加工企业进行限制,我想这可能是打破当前供需矛盾的唯一突破口。

  从国内需求来看,新增的可能主要还是新能源和电动车产业的需求,房地产的新开工是在持续下降的,已经连续五个月负增长,二者基本对冲,甚至房地产行业由于权重大其对需求的影响要更深一些,而目前马上进入四季度,开工率可能会进一步下滑。消费方面,今年1、2月CPI的同比为负,3至6月环比为负,7、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为负,最近三个月的CGPI连续环比为负,也就是说,如果单纯以国内的消耗能力来盘的话,总需求应不至于引发上游资源品的如此疯狂上涨。特别是考虑到煤炭消耗旺季来临,缺口将会进一步加大,天然气价格和石油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对下游的化肥产业无论是价格还是产量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现在不把资源品的价格控制住,那后面可能将会面临农业方面更严峻的问题,一茬庄稼一季粮,未来如果在农耕窗口期因为化肥出问题而影响到当季口粮供应,可能会形成真正的滞胀局面。到那时候,是保工业还是保农业,又将是一个矛盾。

  所以现在提前应对,实则也是无奈之举,唯有寄望新型能源供应格局的有效确立,缓解未来风险敞口不进一步扩张,这也是现时的最优选择。

  至于货币层面的问题,未来还要面对海外的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一旦海外因无法承受通胀高企而加息,届时国内可能将有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变动跟随,目前来看,这个变化可能会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出现,只有等到这个变化明确出现,周期和成长的风格转换才会真正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消费和半导体板块的底部异动,或许已经有资金看到这个变化而提前布局,但周期行业仍有三季报的一个刺激窗口,因此持仓结构的调整并不急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