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世茂集团毛利率保持高位且平稳的水平
从房企近日已发布2021年中报可以看到,上半年,地产行业逐渐走出疫情阴影,整体营收增速创三年新高。
营收反弹同时,毛利率下降却成为了行业普遍现象。25%以下的毛利率水平,是整个行业对于毛利率下降的长期趋势形成的共识。在此背景下,环球网房产以20家典型房企为观察样本,推出环评半年报之“毛利率”专题,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典型房企毛利率变动趋势,探讨房企该如何创造第二增长曲线,穿越周期并保卫利润。
房企毛利率为何“集体跳水”?
据国信证券统计,今年上半年,20家典型房企实现营业收入17807亿元,同比增长23.2%,相对上年同期增速提高14.2个百分点。
营收增长同时,毛利率却明显下降。20家典型房企2021年上半年平均结算毛利率为22%,相对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2个百分点,创下近十年最低水平。
从中期业绩报告来看,20家典型房企中19家毛利率下降,其中7家房企下降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金地集团毛利率17.7%,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中国金茂毛利率为20.29%,同比下降12.16个百分点;中国恒大毛利率为12.9%,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万科毛利率22.90%,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阳光城毛利率18.17%,同比下降8.33个百分点;新城控股毛利率19.6%,同比下降6.44个百分点;金科集团毛利率为20.14%,同比下降5.81个百分点。
仅招商蛇口毛利率小幅上升了1.9个百分点,但是翻阅财报可见,毛利率上升并非源自地产开发业务的贡献,而是蛇口产业园公募REITs成功上市,为其带来约14.58亿元的税后收益。
也就是说,毛利率下降并未个别房企的经营问题,而是行业普遍现象。
甚至行业龙头也难以独善其身。以万科为例,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下降了8.9个百分点。在业绩说明会上,万科总裁祝九胜将毛利润下降的原因归结于地价比上升,他说,从2017年到2020年,地价与房价之比涨了17个点,并逐步体现在以后的结算收入和结算利润上。
华润置地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小幅下降了2.2个百分点,首席财务官郭世清也将其归因于高价地,“2016、2017、2018年时,拿的相对比较高地价的项目,并在2021、2022年结算,造成了毛利率下滑。”
曾大举扩张的房企更是绕不过毛利率下跌的话题。
今年上半年,金地集团房毛利率17.7%,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其中开发板块结算毛利率为14.25%,同比下降25.35个百分点。
业绩会上,金地董事、高级副总裁兼财务负责人韦传军表示,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下降一方面与近年地价占房价比重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本期结转结构有关,其中,杭州、天津、合肥等低毛利地区的7个项目在本期集中结转,这些项目结转毛利率仅8.7%。
以杭州为例,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017年1-9月金地曾斥资超百亿拿下了5宗地,多宗地的楼面价贴近周边在售项目市场价,典型的面粉贵过面包。这批高价地经过2-3年开发,并于2020、2021年集中结算,造成了金地毛利率的陡然下降。
房企敢于拿高价地,无非是赌房价上涨,赌调控政策进一步的放松。对此,亿翰智库的研究员于小雨分析,2017年、2018年房企获取高价土地时,既对政策放宽有预期,又对房价上涨加了预期,但在地价房价的联动调控下,政策放松和房价上涨的预期基础都不存在。房价上涨空间受限,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
成本端地价本已居高不下,为了保住销售回款,房企不得不降价促销,以实现库存去化。根据此前第一财经的报道,疫情影响下房企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2020年3月开始了新一轮价格战,其中恒大、万科、碧桂园、融创中国四家房企的降价幅度领跑整个市场,3月销售均价较去年全年分别下降13%、5%、7%、7%。
在地价、房价的联动调控下,以价换量已经成为行业常态,也进一步加剧了毛利率的下滑趋势。
哪些房企已经打响了利润保卫战?
从房企毛利率下滑的主导因素来看,一是地价上升,一是限价政策,两者都无法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
房企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和准备。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各个房企管理层不约而同提及毛利率下降这一趋势具有长期性。
万科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韩慧华认为,地产开发毛利下滑具有一定的共性。“受地价上行、销售限价等影响,2019年是行业结算毛利率的高点,后续整个行业毛利率下降是长期趋势,集团目前销售毛利率比上半年结转的毛利率更低。”
旭辉控股执行董事兼总裁林峰也表示,行业的毛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未来行业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毛利率能达到20%,差些的企业毛利率可能仅有15%。”
龙湖执行董事兼CFO赵轶亦表露了一个观点,“20-25%的毛利率,可能是未来整个行业的趋势,也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可以让行业能够更加稳健和持续地发展。”
亿翰智库则在行业研报中指出,“房地产行业整体毛利率向着制造业水平过渡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个位数的利润率或是比较常态化的事件。”
面对毛利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房企该如何尽可能减缓这一进程,如何创造第二增长曲线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由于房价大幅上涨的预期基础不存在,房企首先要控制好土地成本支出。以世茂为例,面对2021年集中供地方式的新变化,在补充土地储备方面趋于审慎,每一块土地都需经过严格测算和严密体系推演,权益后利润达到8%至10%的地才拿。因此,在杭州首轮集中供地中,世茂报名了18宗地块,但是由于土地竞争过于激烈,无法满足量质双优与一定的利润空间,世茂因此放弃了竞拍。
避开热点区域或城市,世茂转而在多元化拿地上下功夫。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世茂新增土储获取主要包括与中小开发商的收购和合作、政府勾地、城市更新类等较为灵活、多元的方式,新增土地19块,权益前土地总价约201亿元,平均土地成本为6659元/平方米。
通过有效控制土地成本,近几年来,世茂集团毛利率保持高位且平稳的水平。2016年至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27.58%、30.43%、31.51%、30.61%、29.31%,2021上半年为28.63%。
此外,房企还要能放慢脚步,苦练内功,用长期主义来做产品。
头顶利润王名头的中海地产,物业开发毛利率一直保持行业一流水平,正是由于深度挖掘改善型客户的潜在需求,以高品质,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市场先机。从而在同业竞争中能够获得更高的话语权,不仅获得更高的溢价,相较于周边竞品也能够实现更快的去化速度,更快的回款。
地产开发业务要“降本提质”,发展多元赛道也被提上了日程。如物业管理、代建等相对轻资产的业务,商业运营管理、产业园区等周期相对较长的业务,虽然运营周期长,但相比竞拍拿地,成本优势明显,利润率也更可观,也为企业后期发展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和稳定的利润贡献。
以龙湖为例,今年对主营业务进行扩容,涵盖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租赁住房、智慧服务、房屋租售、房屋装修共六大航道。其中,物业投资业务(涵盖商业运营、租赁住房、其他业务)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42.4%,毛利率高达78%。
物业投资业务也拉高了龙湖整体毛利率水平。对此,龙湖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赵轶表示,“未来地产开发航道的毛利率预计在20-25%之间,我们希望通过别的航道赋能,包括商业运营、物业管理等,通过它的贡献,整体组合成25-30%,这是龙湖未来毛利率的常态。”
整体而言,虽然房地产板块的利润水平越来越向制造业看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房企仍在努力减缓利润率下滑的速度,保持战略主动、不拿错地、多元发展,让房地产行业的生意仍然有得做,并能做的长久。(文海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