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不过光伏产能仍较少
前言:今天市场上除了鸿蒙概念之外,就要数锂电产业风光了,而在锂电的影响下,有机硅的表现也是很抢眼,如果综合下,凡是和新能源材料相关的化工产业表现都很突出,今天就从新能源材料的角度和大家来分享下如何能踩准市场的节奏。
2)氟化工:PVDF和六氟磷酸锂
5.投资策略及相关公司
PS:重点内容加粗显示,方便加快阅读。
6MW为分界),如工商企业厂房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民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中国起步较晚,近年发展迅速。 2013年开始,我国逐步完善光伏行业价格及竞争体系,供需重新平衡;2015年后为高速发展期,《巴黎协定》的签署使各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531”补贴导致国内光伏出现退坡;2020年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市场进入平价大发展阶段,光伏行业长期向好。
1)光伏产业未来有显著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全球光伏发电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能源消耗中占比依然很小。根据REN21组织的《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2019年全球能源发电量以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发电只占27.3%,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仅占2.8%,未来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2)我国装机容量持续增加
光伏产业化工材料主要包含EVA和三氯氢硅
EVA全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一般醋酸乙烯(VA)含量在5%-40%,被广泛用于包装膜、热熔胶、电线电缆及光伏胶膜等领域。
EVA由于在分子链中引入醋酸乙烯单体,从而降低了结晶度,提高了韧性、抗冲击性、填料相溶性和热密封性能,因此VA含量决定了EVA的性质和应用领域。VA含量越低,EVA的特性越接近低密度高压聚乙烯;VA含量越高,EVA特性越接近橡胶,但是生产工艺难度更大。
技术主要由国外垄断。目前EVA生产相关工艺仅掌握在极少数跨国企业手中,技术垄断性强,国内企业大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下游渗透率高。EVA胶膜兼具低成本和高成品率的优势,其中透明EVA胶膜具有高透光率,适用于单玻、双玻等各种光伏组件,白色EVA胶膜具有高组件转换效率,适用于组件的下层封装。目前EVA占据绝对主导,渗透率在70%以上。
20年8月起EVA需求逐步复苏,同时光伏料需求超预期,价格持续上行。21年在原料端醋酸乙烯和乙烯价格支撑、需求增长双重作用之下,EVA价格和利润也同比有所提升。截止8月,乙烯均价在7573元/吨,同比+22.4%;醋酸乙烯均价11350元/吨,同比+95.7%;EVA市场均价在19677元/吨,同比+52.4%,毛利润7807元/吨,同比+33.6%,且仍处于上升趋势。原料产品同涨,行业利润可观,景气度有望维持。
近五年国内EVA供应呈现稳步增长态势,CAGR为7.9%。截至21年9月,总产能为147.2万吨,近一年投产量为50万吨;未来一年预计还将有40万吨投产,到2022年总产能将达210万吨。不过光伏EVA产能仍较少,由于新产能周期较长,所以光伏EVA产能在近一两年光伏级产量占比仍较低。近几年EVA进口量也持续攀升,虽然进口依存度五年内降低了10%,但仍高达60%左右。
近年EVA需求量保持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9.4%,光伏等高新行业是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EVA表观消费量在186.4万吨。2015-2020年,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EVA光伏料需求占比增长一倍,达到33%。总体来看,光伏、电缆料已成为下游主要需求端,且有持续增长趋势。
三氯氢硅又称硅氯仿,是制备多晶硅的重要原料,进一步用于半导体行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单晶硅及硅片;也可与其他有机机团反应生产形成一系列的硅烷偶联剂等,可使非树脂实现固化或改性,包括热材料、塑密封剂、橡胶等。
三氯氢硅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纯度要求99-99.8 wt%)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Ⅱ类(纯度要求98.5-99.5 wt%)主要用于硅烷偶联剂和其他下游产品生产。Ⅰ类三氯氢硅对纯度和杂质要求更高,尤其在铝、磷、硼、铁等杂质和总碳上有严格控制。
受原料和需求端支撑,三氯氢硅价格和毛利同比大幅上涨。同时三氯氢硅同步多晶硅扩产,景气将持续至2023年。
受原材料产能利用率和供应量受限的影响,三氯氢硅开工率近一年在55%-65%左右浮动,供货紧缺;加上下游多晶硅需求保持较高增长,整体供需结构偏紧,三氯氢硅价格上涨。 三氯氢硅价格上涨带动利润增长迅速,1-3月平均利润在1100-1300元/吨,实现由负转正,之后随着价格全面拉涨,7月毛利水平最高达到上涨突破10000元/吨。
由于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尤其是新建产能都自备三氯氢硅,所以三氯氢硅市场需求量主要体现在开停车、或者额外补充原料过程中,三氯氢硅21年需求增量主要在新建装置开车和日常耗量增加,未来3年多晶硅投产潮结束前,都会拉动三氯氢硅需求。
供给:三氯氢硅总产能充足,约56.6万吨,但光伏级产能较少。21年1-8月三氯氢硅总产量为23.7万吨,预计全年将在40万吨以上。
需求:三氯氢硅两大主力下游是硅烷偶联剂和多晶硅的生产原料。2020年多晶硅领域需求约在10万吨,硅烷偶联剂需求约在8万吨。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快速发展,预计2021年末总产能将达到71.8万吨,2022年末预计达101万吨,随着多晶硅的快速发展,未来三氯氢硅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酸二甲酯简称DMC,是一种绿色有机溶剂和化学中间体,兼具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生产工艺包括酯交换法、液相羰基化法和尿素法。DMC应用领域包括聚碳酸酯、显影液、胶黏剂、涂料等;此外,DMC可以作为电池电
解液的主要溶剂,目前已大量用于锂电池行业。
供给:2020年国内DMC整体产能为98.8万吨/年,较2019年同比增加近80%,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近几年,新增产能陆续出现,预计2021年总产能将达到156万吨/年。不过我国电池级DMC产能约为15万吨,高端占比仍较低。
需求:伴随新能源汽车和可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电池级 DMC 消费量增长至 30%以上,未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高增,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作为PC的主要原料,DMC的生产随着PC的非光气合成工艺而得到充分发展,且仍在快速增长;显影液等传统领域则维持刚需支撑。电解液溶剂、 PC 、显影液等传统领域在 DMC下游三分天下,形成了“基础++ 高端”的供需格局, PC 和电解液溶剂成为了 DMC 需求拉动的核心双轨。
DMC价格随供需波动较大。DMC 2020年均价在7400元/吨,同比2019年均价6100元/吨上涨近22%。2021年上半年价格同比上涨20%左右,8月工业级11000元、电级池12000元,装置利润也有所改善。电池级与工业级DMC价差在1000-4000元/吨上下波动,凭借其更高的技术壁垒以及新能源下游的显著拉动,将促进电池级产品量价齐升。
氟化工泛指一切生产含氟产品的工业,存在于种类繁多的有机和无机物之中。其产业链应用领域广,主要分为无机氟化物、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类。
新能源工业中,含氟材料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材料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粘结剂、锂电隔膜涂覆材料以及各项性能优良的含氟太阳能电池背膜等。
1)产业链:上游萤石,中游氢氟酸,下游制冷剂。
PVDF全称聚偏氟乙烯,是氟化工产业链下游产品,广泛应用建筑、锂电、光伏等领域。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锂电粘结剂已成为PVDF下游应用增长最快的领域,占比由两年前的不足10%增长到19.9%。受下游需求增长的拉动,预计21年中国PVDF锂电池粘结剂总需求量将在1.8吨左右,未来三年仍将保持每年近1万吨新增需求量。与高涨的需求量成对比的是有限的产能增量,目前国内有效产能总计只有7万吨左右,并且2022年中之前,锂电级PVDF几乎无新增产能投放,普通级转产锂电池级PVDF技术难度仍然较高。
六氟磷酸锂是使用最广泛的电解液溶质。
六氟磷酸锂已有产能利用率较高,扩建持续进行中。虽然总产能并不低,但碍于生产和提纯工艺的限制,国内市场目前高质量的产品较少,缺口仍然存在。受新能源汽车等终端需求激增、中游企业产能提升空白期以及整个产业链库存低位等因素影响,六氟磷酸锂供需出现紧平衡。预计2021年电解液需求将接近44万吨,六氟磷酸锂需求将达到6.5万吨,与有效产能供给基本匹配,但考虑到部分技术落后产线利用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六氟磷酸锂整体供需格局仍偏紧,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磷酸铁锂是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由于低成本和循环寿命长的优势,下游渗透率已超过了三元材料,并将继续提升。
供给:2020年开始磷酸铁锂产量大幅加速,2020年同比增速36%,而2021年1-5月份累积产量达到12.18万吨,同比增速高达370%。按照不完全统计,当前磷酸铁锂产能大约在40万吨。而根据已经披露的项目投资公告或新闻,国内未来扩建产能已经高达266.9万吨,呈现供需双爆发的局面。
需求: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600万辆。 根据NSE Research,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1163GWh,出货量达到1396GWh;据此推算, 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从 2020 年的 13 万吨增长至 2025 年的 207 万吨,复合增长率高达73%。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以锂电和光伏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能源需求拉动以及高速赛道的加持下被赋予了优质的成长性,相应产品的价值和供需格局将被重塑,景气有望持续迈上新台阶。
这里强调下,每一个题材概念,老概都制作了完整的图谱系列,也就会说,我用一张图的方式把行业或者题材涉及到的亮点以及相关的上市公司名录都整理出来。
因为平台规则的关系,具体的个股我不可以进行分享,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下,或者实在找不到的,也可以我在其他平台上的发布,全网统一自媒体号:概念爱好者。
本篇是我「新材料系列」的第19篇,目前的进度如下:
以上是我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QQ群,也没有微信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所有信息只为自己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买者自负,卖者也自负。
- 上一篇:高端制造垄断成长优势的股票将大有发展前途
- 下一篇:不过是多了个延伸浪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