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快讯

就从历史的几只大牛股来看

时间:2021-08-06 11:14

  今天是2021年7月27日,股市连续两天大跌,教育股几乎归零,绝大部分的白马股两天跌去十多个点。整体资金也回撤十个点,再次感受到了股市的残酷。但总体心态是非常平静的,一不是全职投资,钱也是闲钱,即便再回撤20%也无所谓,这次买入的都是质地比较好自己能安心睡觉的股,企业基本面在那里。

  该睡觉睡觉,该看书看书。今天分享《奥马哈之雾》的第二部分倾斜的视角,这本书建议大家多读几遍。任俊杰老师对巴菲特理论不是机械的理解,而是通过其实际操作案例还原当时真实的情况,不是人云亦云。

  我们一直觉得安全边际是巴菲特价值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把安全边际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但任俊杰老师认为安全边际既不是巴菲特投资体系中唯一的基石,也不是最基础的那块基石,更不是什么“精髓中的精髓”。

  在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逐步走牛,“市场先生”给予了上市公司越来越高的定价。面对股票长期处于高位(相比与20世纪50-70年代),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指出:“我们投资策略和15年前标准一致,我们希望我们投资的对象,一是我们了解的,而是具有长期的愿望,三是由德才兼备的人来经营,四是有非常吸引人的价格。但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情况与公司的资金规模,我们现在决定将’非常吸引人的价格’,改成’吸引人的价格’。

  这一微妙的改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一定条件下,安全边际并非完全不可撼动。后期芒格的观点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的企业。“介入一家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时我会非常慎重,我会从我信得过的人那里购买股份,我要仔细考虑价格。但是价格是第三位的”(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讲话)

  如果我们把投资殿堂的基石建立在“安全边际”这块基石上,它意味这投资者买入公司的价格有一天超出安全边际上限时,无论公司股票的质地优劣,都需要尽快卖出? “称重作业”会频繁的塞满我们日常的工作!

  如果以“安全边际”为基石,价值投资就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价值规律安全边际来不断称重企业,高估了(50倍)卖出,低估(10-15倍)买入。另外一种是投资就是买入优秀企业的一部分,坚持不卖出(当然有极其极端的情况)。

  就从历史的几只大牛股来看,绝大部分以价值规律高抛低吸者并没有得到和这只牛股相当的收益,早早卖出。但极少一部分认为投资即买入企业一部分获得了足够大的收益,比如巴菲特、段永平,还有雪球上的几位大V如乐趣。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及早的发现了企业的价值,和企业一起成长,这个过程极其崎岖。

  第二段讲述了大部分人认为巴菲特取得的暴利来源于极低的价格买入企业,但影响巴菲特重大投资的项目并不是这样。巴菲特把老师的纯量化(或纯财务)度量改成了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评估模式。

  1976年巴菲特豪赌盖可保险,当时的盖可保险公司分崩离析、今非昔比、伤筋动骨、濒临死亡。股价从1972年每股最高的61美元跌至1976年的每股2美元。1976年,在于盖可保险新任CEO约翰J拜恩“促膝长谈”后几小时,巴菲特以平均3.18美元价格买入盖可保险公司410万美元的股票。买入后,公司的情况并未出现根本性改观。

  1982年伯克希尔净值增长大约是2.08亿美元,较期初5.19亿美元净值有40%增长,在2.08亿美元中,有0.79亿美元是由于盖可市值的增长。如果没有盖可的贡献,伯克希尔当年净值增长约为24.86%,和标普500回报仅多3个点,而实际在1982年伯克希尔增长率45.8%远高于标普的21.4%。在这个投资中,与其说取决与安全边际,不如说是一次豪赌。

  1979年巴菲特买入通用食品公司,PE为7.95,到1984年,公司股价升至54美元,期间的复合增长率也仅为7.8%左右。但1985年菲利普莫里斯对通用食品进行收购,公司股价由1984年的54美元一度涨到1985年的120美元,为伯克希尔赚回了3.23亿美元,投资回报率从7.8%大幅升至21%左右。

  1989年巴菲特秘密购买了可口可乐9340万股,投资总额10.23亿,买入的静态PE为17.4倍,在当时买入成长已经变慢的可口,价格并不算吸引人。但当巴菲特持股达到可口的6%时,资产累计达到12亿美元。这个“把戏”在1989年3月被揭穿,人们涌入交易所大量购买可口的股票,交易所不得不挂出可口涨停的牌子。在1989年底巴菲特在可乐上赚取了7.8亿美元,占其总收入成本的76.16%。

  在1976、1982、1985、1989、1995、1998年伯克希尔净值的巨幅增长背后并非完全来自安全边际,而是另有故事。好人好运气,所以只有一个巴菲特。

  第三段是“浮存金”,这个是伯克希尔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假设A公司初始资本为100元,投资回报率为10%,所有利润滚动存至下一年。第一年100元,10%收益,年底净值为110。第二年是110,成长10%,年底净值为12.1,第四年净值为12.31,复合增长率为10%。

  如果B公司和A公司情况想同,但每年再投入50%的无息资金,每股增长情况初始资金为100,第四年的净值为15.20,复合增长率为15%。

  在资本回报率相同的情况下,当使用债务资金时,公司的净值增长率将高于实际投资回报率。这正是伯克希尔公司净值增长长期高于许多股票实际投资回报率的一个重要原因。1967年1977年1987年1997年2007年,巴菲特保险浮存金占比分别为55.56%,109.62%,53.04%,23.48%,47.29%。

  巴菲特取得资本浮存金的成本基本为零,如果成本更高,那么浮存金的成长可能变成一项“诅咒”。每年都有巨额的保险浮存金流入,使得巴菲特有足够的资金买入优质的企业,在“增厚”的效用下,高于其股票投资回报率的辅导快速增长。

  这一段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第一千万不要借钱或者借贷炒股,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借贷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不是巴菲特零成本的浮盈金,什么信用卡炒股(18%成本)都是自寻死路,你投资收益根本跑不赢借贷的利息。

  第二就是不要全职炒股,如果我们能利用我们实业、工作、分红、版权等收入(零成本资金)不断投入股市,我们投资收益率比单纯一笔资金投资的收益更大。假如我们拿10万投资股市,如果长期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30年后我们的本息合计为875.4万。假如我们同样投入10万元,但每月能增加2000元投入股市,那么30年后本息合计大约2259万,是875万的两倍多。这就是“增厚”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坚持。

  最后几段分别讲了长期投资,对比巴菲特各个时期投资回报,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实业等等问题,都很重要,但我觉得以上三条是这章更能对我们有启发!

  以上为个人记录分析所用,文中所有涉及个股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