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金融

用中长期时间度量公募FOF价值!专业买手的 “单

时间:2022-09-11 05:29

  股票和偏股FOF最大回撤的中位数为-21.47%,与股票和偏股基金最大回撤的中位数-26.73%相比确实是要小不少。

  目前或是配置的良好窗口

  百答君: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待后市?更关注哪类投资机会?

  于善辉: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压力最大的时期大概率已经过去。往后看,虽然宏观经济各细分指标全面回落,但经济数据的疲弱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市场提前消化。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预期逐步升温,“稳增长”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并开始落地推进,或将带动社融重回上行,改善市场经济预期,企业盈利也将逐渐企稳回升。

  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在缓解,海外资金有望加速回流,北上资金重新呈现净流入的状态,市场资金面有望边际改善。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情绪面都将处于上行通道,加上A股整体和部分优质标的的估值依然处于历史合理或偏低的区间,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或是配置的良好窗口,可以通过事件性定投的方式,在每一次市场新低来追加投资。结构上,可关注“稳增长”和疫后经济活动恢复进行配置,如地产链、传统基建、新能源及新能源车、消费、出行、军工、港股互联网等板块。

  百答君:怎么看港股市场?

  于善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港股由于受到政策压制和海外市场波动的影响,业绩与A股分化较大,表现不尽如人意。在3月16日的金融稳定会议中,市场对港股最担忧的几个问题均得到了回应,提振了市场信心,随后一周内恒生指数回升20%左右。往后看,我们认为在政策面的改善下,港股和美股的高相关性在慢慢脱钩,估值修复或将成为市场主题。从4月底以来的表现也可以看到,美股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跌,而恒生指数则跟随了A股的反攻节奏。另外,前期的严监管在国内稳经济的导向下有一定程度的放松,未来我们也比较看好那些在新监管环境下有序发展的港股科技互联网公司。

  专业买手 “单品”购买攻略

  这三个维度赶紧关注起来

  百答君:布局各类型基金所遇的风险点有哪些不同?支招投资人,可以有哪些应对策略?

  于善辉:首先介绍一下不同类型基金的风险点。各类型基金涉及的底层资产种类的配置比例不同,因而受到债券、股票、甚至商品等资产的内在风险影响也有所不同。

  这里以债券型和股票型基金为例。

  先看债券型基金,这类产品相关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利率风险指的是在利率上升的时候,债券的价格会回调,反之亦然。

  一旦利率有变动,债券基金所获收益必定会跟着利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信用风险指的是融资方违约不还钱的风险。债券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国债基本不存在信用风险;金融债又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而后者发生违约的风险相对较高;在企业经营比较差的时候,企业债也将会面临亏损的可能。

  再看股票型基金,这类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于所投资的权益类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尽管基金通过投资不同的股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个股风险,但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受到股票市场大盘走势的影响。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两种应对之法。

  第一种应对方法,是自身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资产配置:首先选择基金类型与配置比例;其次选出表现优秀的基金,包括对基金历史业绩表现、基金经理的公开观点、具体持仓标的、换手率等多方面进行了解,优选多个基金产品,分散投资风险;最后还需要进行持续跟踪,关注基金的涨跌与底层持仓的变化,对于不符合预期的基金产品进行调仓。

  另一种方法,就是解放双手,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通过投资FOF产品来解决上述投资问题。

  百答君:通过阅读FOF基金的相关规则,感觉FOF基金条款比一般基金要多。如果不是专业人士,那该如何挑选FOF基金?

  于善辉:FOF的条款和规则虽然是呈现给持有人看的,但更多的是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约束!它能让基金经理在条款和规则约束的范围内,更加审慎的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更多关注投资目标、持有时长、以及业绩稳定性这三个角度挑选FOF产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后再去选择FOF类型,比如是单纯选择一支适合长期持有的普通FOF产品还是选择一支以养老为目的的养老目标FOF。此外,还要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选择股票型FOF、偏股型FOF、偏债型FOF、还是债券型FOF。

  其次,需要考虑持有FOF的时间长短问题。根据基金持有期限的不同,目前全市场FOF可以分为持有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短期产品,以及长达2年、3年、5年的中长期产品等等。多数FOF产品会设置份额的锁定期,投资者可以根据资金的投资期限来申购相应的FOF产品。

  最后,需要对业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一支好的FOF往往对基金管理人的宏观分析、投研能力、策略选择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应当关注基金管理团队的从业背景,另一方面要关注基金经理历史上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基金选择能力。优先选择历史业绩较好且判断业绩能继续持续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