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数据中心服务商最初主要提供网站和服务器托管
前言:虽然今天市场上以防御为主的消费股,医药股领跑,但是在我眼里,另一个板块更值得,这就是华为所在ICT行业,一方面华为带来了更多的,另一方面,近期决策层通过的「十四五新型基础建设」特别提到了的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而其中的基础就是IDC的建设,尤其是在能耗双控大背景下,新的IDC也会面临比较多的问题,对于现有IDC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接下来具体说说。
5.低PUE政策要求对数据中心的影响
6.重要上游行业分析:光模块
7..投资策略及相关公司
PS:重点内容加粗显示,方便加快阅读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是通过互联网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及相关服务。数据中心服务商最初主要提供网站和服务器托管、应用托管等基础业务,随着业务经营战略的不断转型,增值服务在数据中心业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29%逐年增加到2018年的53%。
IDC服务包括三大类型:基础服务、安全防护服务和增值服务。按《GB50147-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可将数据中心可用性分为A级、B级和C级,业内也常按TIA-942标准分为T1、T2、T3和 T4。
经营模式:零售型与定制性
零售型——通常以机柜或者单元为单位进行出租,毛利率较高,但需求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对公司精细运维能力与销售能力要求较高。
批发型——通常以模组为最小单位进行出租,也延伸出针对超大型客户定制型模式,毛利率较低,但客户需求相对稳定,对公司资源整合,快速建设扩张、大客户服务能力要求较高。
行业下游需求以云厂商与互联网厂商为主导,2019年占全部IDC下游的比例为60%,总体需求旺盛。区位需求上,由于网络状况以及临近客户等原因,一线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部分超大型数据中心基于用电成本与气象条件等因素也会选择三四线城市,但目前需求仍主要集中在一线以及周边地区,需求占比超过50%。目前现有在用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以及大湾区,同时这些地区数据中心的上架率较高,说明这些地区数据中心在现阶段还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供给呈现“一二线紧张,三四线充足”的局面,在建项目以一线周边超大数据中心为主。一线核心地区由于能耗指标以及电力限制,供给受限,2020年北京、上海、广深均存在大约10万架的供给缺口。一线城市部分需求由于政策限制与成本原因正在向周边省份扩散、如河北与江苏。而中西部由于在电力与政策上拥有优势,在建项目较多,但是短期内呈现供应过剩的现象,目前整体上架率低于50%。
PS:供需情况是一直变化的,所以大家可以我,我会实时分享数据的动态变化。
整体格局:运营商+第三方共同发展
1)基础电信运营商:以电信、联通、移动为代表,其在骨干网络带宽资源和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方面优势明显。三大运营商在新基建下,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运营商积极推动数据中心落地投产。
中国电信:规划将云网融合资源池布局从“2+31+X”增加为“2+4+31+X”,新增加的“4”是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陕渝等四大区域级核心云节点。
中国联通:着力建设智云数据中心,目前形成了廊坊云数据中心、贵安云数据中心、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哈尔滨云数据中心四大基地。
中国移动:加快“3+3+X”的数据中心布局,打造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湾区数据中心。
2)第三方IDC服务商:以光环新网、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企业为代表,其在从建设成本等方面优于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IDC迎合云厂商需求,发展势头正猛。
云计算的发展是近几年带动IDC市场增长的关键,第三方IDC厂商由于配置灵活、定制能力强等优势受到大型云厂商的青睐。当下云计算巨头对定制化机房日益苛刻,对IDC服务商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很多中小第三方IDC受限于服务能力,很难满足客户的上述需求,这也就导致了第三方IDC服务商的盈利能力出现两极分化。第三方运营商龙头效应显著,头部企业同时引进多家运营商的带宽资源,产品种类丰富,定制化能力强,未来有望加速扩张、保持高增长。
局部格局:北京上海第三方IDC为主,广深运营商为主
2020年中国IDC市场规模1958亿元,全球占比~33%, 2015~2020年CAGR~30.4%,高于全球IDC平均增速。在去年持续至今的疫情催化与国内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下,大型数据中心作为金融、交通、在线教育、医疗影像等行业后台模式不断普及,以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未来中国IDC规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国信通院预计2021~23年CAGR有望保持在27%左右。
五,低PUE政策要求对数据中心的影响
PUE是国内外数据中心普遍接受和采用的一种衡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能效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PUE=数据中心总耗电 IT设备耗电
PUE是计算在提供给数据中心的总电能中,有多少电能是真正应用到IT设备上。根据定义,PUE值的取值范围为1.0~∞。数据中心机房的PUE值越大,则表示制冷和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所消耗的电能越大。
目前政策是在提倡的数据中心发展的基础上强调“绿色化”,近年来政策趋严,对数据中心PUE要求越来越高。通常全国政策先行,地方政策跟随,核心城市一般要求更高,目前北京指标最为严苛。
3.绿色数据中心实现方法
绿色数据中心的实现方式常见方法是利用环境冷源(水下等)、使用清洁能源、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最通用最成熟的实现方式是改进机房制冷设备。
低PUE政策对数据中心的影响:促进了IDC制冷行业的发展。
机房空调作为最为成熟、通用的数据中心节能降本策略,数据中心制冷行业有望受到深度利好。一方面低PUE要求与高功率密度需求使得数据中心制冷设备占总Capex比例持续上升,lightcounting预测我国数据中心制冷市场规模有望从2019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150亿元,CAGR=14%;另一方面,由于二线国外厂商的退出,我国机房空调厂商份额不断提高,目前行业CR5中有四家国产厂商,因此我国IDC制冷行业未来将有望实现快速增长,龙头公司持续受益。
5.IDC制冷设备市场规模及预测
受益于近年来云计算、5G商用、物联网等行业的发展,全球数据量与数据流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数据中心作为网络数据存储与传输的重要节点,在数据量暴增的背景下显著受益。作为数据中心的上游,IDC制冷设备深度受益。
根据ICT Research数据,截止至2019年,中国机房温控设备市场规模约60亿,2015~2019年市场规模CAGR约为10%。Gartner认为,未来国内温控设备市场规模扩张将会提速,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2019~2026年CAGR约为14%。
六,重要上游行业分析:光模块
光模块是光通信的核心器件,光模块主要应用场景是电信市场和数据中心市场。目前IT设备间通常通过AOC(有源光纤)进行信息传输,光模块就是设备与光纤之间光电转换的接口模块,由接收部分和发射部分组成。其中发送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送后,接收端再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从产业链看,光器件厂商是光模块厂商的上游,通过采购光芯片与光组件为光模块厂商提供有源/无源光器件(分路器,激光器,探测器等)。下游客户主要为电信设备商和数据中心厂商,近期有云厂商与运营商开始直接集采光模块。
设备商所在的电信市场是光模块的传统市场,运营商作为电信市场光模块最终使用者,需求占比大,运营商建设的周期性是决定行业景气度的关键;而数通市场最终使用者为数据中心的下游客户,虽然目前占比较小,但是由于下游云厂商需求弹性较大,所以近年来增速较快,云厂商在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决定了数通市场的景气度。
竞争格局:国内厂商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光通信器件按照其物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光芯片、光组件、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模块、光子系统与设备。目前美日厂商主导高端产品,中国台湾厂商专注接入网产业,中国大陆厂商致力于器件、光模块封装、光子系统与设备。
Ovum数据显示,2019年光迅科技、中际旭创、海信宽带已进入全球前十。由于中国供应链和制造成本优势,光模块产业价值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LightCounting报告指出,中国的光模块供应商有望在2020年继续主导全球市场,市场占比将超过50%。同时,2020年将首次出现5家中国厂商同时进入全球前十的局面,分别是旭创、海信、光迅、华工正源和新易盛,而2010年只有一家。全球光模块销量前十厂商:中国厂商的崛起
1)光模块需求具有多样性,且需求升级快。
需求多样性主因在于各应用场景对光模块产品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和成本敏感度不同,网络架构不变以及在无通用模块出现前,该特征长期难以改变;需求升级快主因在于光模块作为元器件,是速率升级的瓶颈,设备通过不同光模块完成不同接入业务的实现,系统升级首先需要光模块升级。
数据中心对于光模块速率要求不断提高,叶脊架构提高了光模块的用量。
5G对光模块的速度与数量提出更高要求,5G网络端口接口速率全面提升,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光模块相应升级:
接入层接口速率:从6G/10G提升至25G
七,投资策略及相关公司
得益于在线数据流量增长的长线逻辑,整个IDC板块以及上游产业链具备持续配置价值。
预计拥有高价值一线城市IDC资源以及与国内云计算厂商深度合作的第三方IDC企业在未来将拥有持续增长动能,而运营商IDC在新的数据安全形势下有望加速发展;国家互联网反垄断监管、数据中心PUE管控政策均有利于国内数据中心行业长期健康规范成长,助力行业整体供需结构优化,清退落后产能,行业向龙头集中;同时国内云厂商CAPEX反弹抑或成为股价上行的催化剂,在数据中心产业链板块经过持续的调整后,这个板块具有较高的长期配置价值。
这里强调下,每一个题材概念,老概都制作了完整的图谱系列,也就会说,我用一张图的方式把行业或者题材涉及到的亮点以及相关的上市公司名录都整理出来。
因为平台规则的关系,具体的个股我不可以进行分享,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下,或者实在找不到的,也可以我在其他平台上的发布,全网统一自媒体号:概念爱好者。
以上是我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QQ群,也没有微信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所有信息只为自己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买者自负,卖者也自负。
感谢阅读,最后还希望走一遍点赞,留言,IOS流程,如果有说得不准确、不理想的地方,还求大家轻拍。
- 上一篇:广深铁路Hk历史股价
- 下一篇:曾被评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