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金融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

时间:2021-09-10 19:36

  道地药材是古人用以指在特定产区生长,品质优良,药效独特的药材品种,是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中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定标准[}ao}。道地药材作为专有名词始见于明朝太医院院判刘文泰所著《本草品汇精要》,该书在很多药材的产地项下都标明了道地产区。如附子为“道地梓州蜀中”;干金子为“道地广州”等。说明“道地药材”一词在明朝就已流传和使用。经过500多年的发展,道地药材至今仍是货真质优、药效独特的药材专用词。

  构成道地药材的特殊性是多种多样的.如栽培的道地药材,有些仅选择性地生长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改变生长环境后,往往生长不良或质量下降;有的类型在某一地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栽培过程中,有的形成了特定的品种,有的发展出特定的栽培方法,有的选择了特定土壤和水肥条件等;野生的道地药材情况或者由于特定的种子变异或居群差异,或者生长于特别的生态地理环境。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道地药材的形成过程中,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如政

  治、经济、文化、交通、地方习俗、市场倾向和认知的局限性等等。在千余年的进程中,大多数药材的道地产区几经变迁,变迁原因复杂而难以考证,有几经比较和择优选取的必然过程,也有多种人为因素作用的偶然过程,因而当前的许多道地药材在品质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含义,道地药材不完全与优质药材具有等同的意义,但反过来道地药材的特性却又常常被确定为优质的标准,这些标准多是外在的,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不能反映内在质量,形成了道地药材和优

  良品质错误地互相印证的现象。

  不可否认,道地药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但对待道地药材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从源头抓起,实施中药种植、采收和加工等的规范化是最重要的环节,道地药材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对道地药材进行研究和保护时应当采取下列策略:首先明确道地药材的概念、含义及形成历史时期和过程;其次要用现代方法对道地药材的质量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其优质药材的科学评价标准;最后研究道地药材形成的

  主导因素,确定需要保护的是特殊的种植或特定的生长栖息环境。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长期反复实践中产生的、公认的优质中药材,它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有关。由于道地药材独特的优良品质,其经济价值往往不同一般。近年来,对道地药材的掠夺性开发加之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致使许多道地药材濒于灭绝。因此,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不仅能体现中医药特色,而且是保证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在几千种中药当中,道地药材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道地药材进行研究,使之更全面和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从理论上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还需进一步研究。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地方长期生长繁殖,由于变异的随机性以及受环境影响,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其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道地药材如果离开了它原有的生长环境,即使能够生长,长成后其外形虽然没有多大明显变化,但其内在的有效含量即特有有效成份可能要比原来大幅降低。因此,道地药材离不开其特有的生态环境。

  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存在的必然联系

  一个普通的地理产品名称之所以能够发展为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原产地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自然因素是指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人为因素通常是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配方、秘诀等,如西湖龙井茶、景德镇瓷器、新疆葡萄、绍兴黄酒等,其品种形成除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外,更与千百年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采制工艺密不可分。

  道地药材从选种、育、栽培、收获到加工成品,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无不体现出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药、人”合一的结晶。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均强调产品原产于某一地域,且其主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理原产地密切相关,这使得道地药材天生具有地理标志的特性。

  从形式上看,不少道地药材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构祀、川贝母、川芍、辽五味、怀地黄、密银花、毫菊花、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参、江积壳、苏薄荷、茅苍术、建泽泻、广陈皮、泰和乌鸡、东阿阿胶等,这一点在形式上完全符合地理标志的特点。

  可见,道地药材的内涵包括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所有本质特征,即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我国在20世纪曾进行了三次中药资源普查,但从1983年第三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后的20余年,中药资源普查长期中断,资源监测网络不健全。这20余年又是中药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中成药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剧增,生产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中药材生产收购统计工作长期中断。由于家底不清,因而难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在客观上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利用,使得很多药材品种资源濒临枯竭,影响了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研究透彻中药材的道地性,对于保护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为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及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证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树立中药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国际形象;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药用生物资源知识产权、维护国家利益等事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祖元刚等通过研究发现人为扰动土壤环境可严重影响甘草主根的生长,导致侧根增多,药材长度、直径均缩小。李琳等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等是影响甘草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刘长利等[22]的研究发现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甘草根皮颜色浅,相反在水分亏缺的条件下,根皮颜色较深,并且亏缺的越严重,颜色越红。甘草皮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草的品质,以皮细红棕者为佳,这也

  是传统经验鉴定甘草品质的方法。李学芳等[[23]通过研究栽培灯盏花和野生灯盏花的生药学,发现根的横切面组织中栽培灯盏花的髓部不明显和裂隙较多;野生灯盏花的木质部束向外渐宽,呈T字型排列,髓部明显,可见环髓纤维。刘盛研究发现不同居群的板蓝根性状及显微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异,其道地性表现为不同地域的药材综合品质有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如何使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手段来阐明道地药材形成的自然规律,确保中药质量,中药资源道地性研究是关键环节,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重点。

  大黄的重要性极其道地性

  下面我们来着重讨论大黄的重要性以及道地性。

  大黄(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大黄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3种,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中记述:大黄,味苦寒,归胃、肝大肠经。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蕙醒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田金洲等报道,大黄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实验表明,复方大黄制剂通降口服液在老年人记忆功能及缩短大便间隔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还能减少血清中过氧化脂质(LPD)含量,增加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D一半乳糖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记忆减退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能明显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增加2-v3月龄小鼠游泳能力和耐缺氧能力。大黄抗衰老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系统。实验表明,通降口服液对12月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hAT, AchE活性及Ach含量的影响是双重作用,即升高ChAT,降低AchE,从而使Ach水平提高或维持在一相对恒定的水平上,以保证老龄小鼠正常的胆碱能神经生理功能。这种调节作用是以增龄引起的中枢胆碱能神经的生理生化改变为其物质基础的,对3月龄小鼠无此影响。

  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实验表明[[26],大黄素.8 . O-B-D一毗喃葡萄糖普能提高正常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对东蓑若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具有防护作用,在跳台实验中明显减少小鼠错误次数,并且能可逆性的抑制胆碱酷酶活力。

  陈季武等[[27]用化学发光体系来检测大黄清除多种活性氧的作用,并以抑制各体系光强度SO%的大黄浓度((IC-50值)作指标,结果在02, H: 02全血吞噬细胞亚油酸脂质过氧化发光体系中,大黄的IC-50值分别为6. 0, 95, 7. 5, 28rng / L显示大黄能清除02 、 H20: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并且,大黄也能抑制小鼠肝匀浆中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以及增强小鼠血中SOD,谷肤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使LPD含量降低,为大黄的抗衰老作用提供了依据。

  大黄对低血容量性和内毒素性休克动物胃肠勃膜有显著保护作用,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也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线粒体呼吸链有关,而后者可能通过下列机制实现:活血化癖,改善微循环。氧气是线粒体内生物氧化反应的基质,所以缺氧是线粒体最敏感的损伤因素之一。大黄能提高胃肠薪膜内的pH值,而后者能反映胃肠勃膜的血流量和功能状况,从而改善胃肠勃膜血流灌注,而纠正缺血、缺氧状态。氧自由基清除作用。氧自由基是组织器官不完

  全缺氧和缺血再灌注后的主要损伤因素。大黄对氧化反应的抑制率达70%以上。有研究表明,大黄能通过减少烫伤后大鼠肠和肝脏内黄A,}吟氧化酶的产生,而提高组织中SOD, GSH-PX含量,最终达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清热解毒作用。大黄清热解毒的实质是清除组织和血浆内的炎性介质,显著降低危重症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内毒素水平。另外,大黄能保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胃肠勃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结、促进胃肠道活动、抑制肠道细菌易位、降低胃肠勃膜的通透性而防治肠源性感染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Arosio等[t81发现,芦荟大黄素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不仅能阻止肝细胞的死亡,而且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此外,大黄又能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使肝细胞再生,而且还可通过泻下作用使滞留在肠道的病原菌毒素以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泄加速,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损害。另有实验表明,40CC14,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并以大黄素干预,结果显示大黄素能使血清透明质酸及粘连蛋白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细胞损伤减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实现的,这些都为临床治疗急慢性肝炎提供了药理依据。陈德昌等用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来观察大黄对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黄可明显提高脓毒症大鼠细胞内ATP含量和能负荷值,减少肝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丢失,与单纯烫伤组和脓毒症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大黄能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同时,大黄也能通过降低肝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TNF-a)结合位点,阻断TNF-a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t8l,这些可能为其保肝作用的机制。

  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蕙酮衍生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其对幽门螺旋杆菌、厌氧菌、真菌的抗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它与DNA结合抑制了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另外,大黄素能抑制线粒体NADH氧化酶和墟拍酸氧化酶而抑制细菌的呼吸,以及抑制芳香胺.N.乙酞转移酶的活性等。另外,大黄抗病毒作用也很广泛,其抗单纯疤疹病毒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吸附和穿入过程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大黄也有杀灭螺旋体、解尿支原体、滴虫等作用。

  不同生长环境下大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大黄化学成分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大黄生理代谢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引起的,反映出不同自然居群的大黄在个体发育和生理生化上的差异对大黄的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可获得大黄居群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的分子数据,揭示不同生境下大黄居群的亲缘关系和生态、地理等环境因素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探讨大黄对生长环境适应所导致的基因分化机制。

  生命动力元素与中药的关系

  任何生物型中药的药效成分,都是在生命相关元素,特别是生命动力源元素合水络合离子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下合成出来的。而中药的药效成分随分子结构的不同,在其合成过程中所起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生命动力源的分布不同,比如当中药药材成分是经基很多的阳性药材,主要由高氧化电位的生命动力源元素的催化作用而形成,相反地,带有氨基类官能团的阴性药材则由高还原电位的生命动力源元素的催化作用而形成。

  因此,我们只要很好地分析每一种药材中生命相关元素,尤其了解到生命动力源元素的分布,那么也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个药材有什么样的化学结构及有效成分了。这就是为什么从生命相关元素的分析入手的根本原因。

  群子实际上是多体粒子群集体的一种结构或运动单元。比如,原子核是核子的群集体,即核子的“群子”,核子是层子或夸克的群子;细胞核是染色体的“群子”,人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细胞群子组成,分子晶体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群子;大分子是链节的“群子”;运动中的高分子链是链段的群子,聚氯乙烯是初级颗粒的群子,高聚物是不同分子量高分子的“群子”,嵌段高分子是不同单体序列的群子。固体粉粒分布是由不同粒径的颗粒群子组成,非理想气体则由气体分子

  “群子”组成。从广义说来,宇宙是由许多星球的群子组成;一个国家则由各种民族的“群子”组成;围棋的布局是由黑子和白子的群子组成;战争的双方布局是由军队和兵器的“群子”组成;中药和生物营养体是由高亲电强度和低亲电强度的阳离子群子组成。可见群子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有形或无形的“群集体”,其大小不受限制,是由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决定的。群子的基本特性包括群集性、多层性、“模糊”性、最可几性和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