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我国股票市场变化,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1: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题:过多的参与,导致了有很多内幕消息,使得一些有了消息的股东可以买卖股票获利,这对股票市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策: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减少干预,更多的依靠市场方式来运作
2: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
关键词:制度变迁 市场化 首次发行定价
我国股票首次发行定价方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的新股发行方式与大多数国家的新股发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我国股票市场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看,我国的新股发行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按面值发售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开始兴起到1992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对股票和证券市场比较陌生,认购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股票发行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股票价值的确定,而是着重于将股票发行出去。因此,基本没有进行股票的定价,许多股票都是按照面值发售,价格很低,并依托于行政摊派进行。这种方式使得发行抑价严重,但也激发了一些具有投资意识的初始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建立。
行政定价阶段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开始成立。自此,我国证券市场步入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先后试行过抽签、全额预缴款、上网定价和上网竞价(仅4只股票试用)4种发行方式。较之于其它大多数国家,我国的定价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是由中国证监会根据新股发行价=每股净收益×市盈率这一固定公式进行统一定价,而且,发行市盈率和所采用的收益也是由证监会制定的。在这种定价方式下,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无法根据市场的情况来确定发行价格,这使得发行公司的资产遭受损失。
逐步向市场化过渡阶段
1998年12月31日,《证券法》正式出台。自《证券法》公布以后,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改革的步伐加快,相继出现了由承销商和发行公司协商确定上市价格上网定价、向二级市场配售和向法人配售等新的定价方式。自此,证券市场的发展迈入向市场化过渡的新阶段。
我国股票首次发行采用行政性定价的原因
我国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之所以采用行政性定价的方式,这是与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具体说来,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当时股票市场的特殊任务
1993-1998年正处于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时期,股票市场承担着国有企业转制脱困的特殊任务。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将股票顺利发行出去并保持在一段时期不掉到发行价以下,而新股的发行价格是否最优并不是监管部门考察的主要目标,所以证监会在采用市盈率定价法时,往往采用较低的市盈率,以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和股价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发行价以上,从而保证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实现。
当时股票市场的发育状况
从股票市场的发育程度看,也必须采用行政性定价来确定新股的发行价格。当时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通过行政定价并将上市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保证新股发行的成功并维持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新股行政性定价问题及向市场化定价过渡的内在需求
尽管行政性定价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必要性,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其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存在着向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需求,主要表现为:
行政定价方式下,发行抑价情况严重,发行公司的资产遭受损失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在1993-1998年间共有626只新股上市,上市首日的平均收益率为136.9%,这远远超过了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上市首日收益率。在行政定价方式下,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无法根据各个价位上潜在投资者的情况和市场的走势选择上市价格和上市时间,因而不能以最优价格将股票发售出去,从而使得上市公司损失了最优价格和行政定价之间的差额收益。因此,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定价方式向市场化转变的潜在需求。
行政定价方式不利于投资者和承销商的成长
在实行行政定价的时期,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抑价情况十分严重,造成了投资者只要能够认购到新股,就能无须承担风险地获得稳定的收益,这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不加辨别地一味申购新股,不利于培育其风险意识和价值研判能力。而对于作为承销商的证券公司来说,新股估价和承销的能力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但是在行政定价下,按固定公式进行定价,证券公司无须进行证券价值的评估工作,而且由于发行市盈率较低,分销认购也不存在风险,这使得证券公司的股票估价和承销等专业化水平难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行政定价方式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行政定价方式下,作为证券市场两大参与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和承销商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势必会影响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此外,行政定价对于股票市场发展还有其它的制约,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行政定价容易引发发行公司虚报财务数据,降低其所披露的信息的质量,从而对市场的运作产生影响。在行政定价时期,国家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规模实行额度控制,上市公司只能通过虚报每股收益来提高发行价格,进而提高发行筹资的规模。而上市公司的规范性运作和信息披露恰恰是股票市场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其二,行政定价方式采用统一的发行市盈率不能体现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
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带给各参与主体的收益
《证券法》和之后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使得我国股票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从实行市场化改革几年来的情况看,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给各市场主体带来的收益如下: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发行筹资额有所扩大并开始体现公司差别,股东结构也有所改进
发行市盈率的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的发行筹资额扩大。此外,发行市盈率也开始体现不同的公司和上市期间市场情况的差异。在行政定价期间,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标准差为2.31,而1999-2000年新股发行市盈率的标志差扩大到了10.32。
另外,在市场化定价时期采用的法人配售方式,一方面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使得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并有助于改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法人询价机制也促进机构投资者进行股票价值研究,从而促进市场价格的形成,这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
对于投资者和承销商来说,促进其水平的提高
尽管实行市场化改革以后发行市盈率有所提高,但是我国股票发行抑价严重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投资者认购新股的收益不受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发行抑价情况将逐渐好转,认购新股的收益也会不断降低,二级市场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投资者必须加强对股票价值的判断能力,才能获得收益。这有助于投资者提高价值发现和风险承担的能力。对于承销商来说,由于必须参与新股的定价,尤其是在法人配售方式下的法人询价机制的发挥,促使承销商增强股票价值评估的能力,有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国家来说,股票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定价方式市场化有助于股票市场发展成熟,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证券市场的效率在于其价格是否合理,而作为形成市场价格的第一步,市场化定价大大降低了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形成市场价格;二是促使投资者和承销商提高股票估价和风险承担的能力,促进了机构投资者和承销商这两大机构主体的发育;三是实行市场化定价后发行市盈率有所提高,并开始与公司的状况和上市时间的市场情况相联系,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作假行为,并激励上市公司加强管理,改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的瓶颈突破
尽管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给各市场主体带来了一定收益,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新股发行抑价严重的现象。尽管1999-2000年是我国股票市场迭创新高的时期,但是在实行市场化定价的情况下,新股发行的抑价情况应该比较低,因此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国新股发行抑价过高容易引发战略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
由于我国现有的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方式不能解决发行抑价严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可考虑采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累计投标方式。在累计投标方式下,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与上市价格接近,能够大大减少发行抑价。而且在实行累计投标定价时,发行公司有选择股东的权力,有助于上市公司改善股东结构;承销商也能够选择客户,从而形成与机构投资的合作关系。这样也有助于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参考资料: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胡继之,冯魏、吕一凡、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研究[R],深交所研究报告,2000
3:我国股票市场近期动向以及其原因(宏观)
2007年一季度,境内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的走势,其间曾数次发生非理性暴跌现象,但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在强势震荡中也屡创新高。这种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和政策诱因。 导致一季度股票市场震荡的多重因素 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譬如一些已被证明为谣言的政策“利空”传闻,如预期将对股票投资收入征收资本利得税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涨幅偏快,股指已经出现阶段性高估,市场客观上需要进行调整以消化获利盘。其次是3月18日央行加息前监管层政策走向不够明朗导致部分机构资金离场观望。 前期股市涨幅偏快,股指出现阶段性高估。继2006年沪深股指大幅上涨之后,2007年初,股票指数继续快速上扬,2007年1月份,上证指数上涨14.14%。1月下旬,在大盘进入3000点敏感区之后,全部A股以2005年业绩计算的静态市盈率和以最近12个月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分别达到43倍和33倍。而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恒生指数、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7.23、15.65和12.38倍,其他国际股票市场指数的静态和动态市盈率也低于境内A股市场。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在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之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出现阶段性的高估现象。阶段性高估的直接结果是:在没有实质性的利好出台之前,股票市场处于“高处不胜寒”的不稳定状态。 境内股市与周边股市联动性增强。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2月份以来,沪深股市与欧美等股票市场的相关度日渐增强。2月27日沪深股市大跌之后,美国道琼斯指数随后大跌400点,下跌3.29%;新兴市场股市周三开盘后多有3~7%的跌幅;欧洲、日本等主要股市也纷纷大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外贸依存度的不断增加,境内经济与境外经济的连通性逐渐增强,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会逐渐对这种连通性做出反应。二是在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的中资公司逐渐增多,其股价的联动效应导致境内外股票市场的互动程度增加,境内股票市场的走势将更多地受到境外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限售部分解禁流通对股指上行形成压力。从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推行后,截至2007年3月末,沪深两市共有1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股权分置改革规定,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转让;持股量超过5%的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在满足减持条件后的一年内减持5%的股份。根据上述规定,2007年全年即将解禁的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当前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30%左右。在短期内,这些解禁流通的股份的抛压和潜在抛压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股票市场和相关个股的上行走势。 出于预防性动机,部分机构逐渐减仓。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2月底,以基金、FII、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在银行托管专户的A股市值半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截至2007年2月28日,机构在银行托管专户合计持有A股市值达16967.72亿元,比1月底持有的17380.18亿元,减少412.46亿元。这是自2006年8月份以来,基金、FII与保险三大投资机构A股市值首次出现下降。这意味着,2007年前2个月,机构投资者减持了一定仓位的股票。减持的原因之一是机构投资者出于预防性动机和谨慎性原则主动减持;原因之二是部分基金投资者非理性赎回导致基金被迫减持部分股票。机构减持情况也进一步解释了机构投资者2006年度重仓的大盘蓝筹股表现不佳的原因。此外,据媒体报道,大量私募基金在一季度大幅减仓,也是导致股市震荡的重要原因。 此外,1季度股票市场大幅震荡也与3月18日之前监管层政策走向不明朗密切相关。2007年初,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增长等各项指标创近年来新高,市场普遍担心下一步监管层会出台防范经济过热的调控措施,因此心态趋于谨慎。加之股票市场阶段性高估导致“市场泡沫论”重新抬头,市场谣传将对股票投资收入征收资本利得税等一系列消息面的“利空”因素互相叠加,直接导致了两次暴跌现象的发生。 震荡为何不改股票指数上行态势 纵观一季度股市,尽管一度出现深幅下挫,但市场依然在2600-2700点位表现出较强的支撑。随着3月18日加息政策的出台,市场利空出尽,大盘在3月19日突破3000点并逐渐站稳,并在3月26日突破3100点,在3月29日盘中突破3200点。股票指数在大幅震荡之后不改上行走势,其主要原因在于1季度中后期,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基本面因素的利好推动。 流动性充裕导致资金推动情况持续。2007年2月末,人民币存贷差依然保持在11万亿的高位。2007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顺差达到396.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外贸顺差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互相交织,导致外汇占款继续上升,同时境外资金继续进入中国市场,流动性持续充裕,这种局面的存在导致后续资金源源不断进场。与此同时,市场普遍预期,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继续加快的话,贸易顺差和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态势不会得到根本扭转,流动性将继续增加。流动性充裕本身和流动性持续增加的预期在市场上体现为:只要大盘跌就有资金建仓。例如2月27日股票暴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股票市场便强劲反弹。相关数据也证明了流动性充裕导致资金正在不断流入股市:2007年一季度,股票市场二级市场累计净流入资金接近8000亿元;A股市场3月末流通市值达到37283亿元,较上月增长15%。 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预期。2007年1月1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要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条件成熟的要争取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也要将优质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随后,中央企业加快了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的步伐,部分中央企业已经完成了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 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超过预期。根据3月份公布的信贷、投资以及工业增长等最新宏观数据, 2007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增速创2004年以来新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8.5%,增速亦为近年来高点;2007年2月末,M2增长达到17.8%,超过央行年初既定目标,N1增长21%,增速创2004年以来新高;2007年前两个月合计,金融体系新增人民币贷款9814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左右;2007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51,比上年同期提高20.65点。数据说明,2007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这也有效提升了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的继续走强在微观层面上的反映即为,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超过预期,继续推动市场估值水平上升。截至2007年3月23日,从已经公布的436家上市公司的年报看,97.71%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80.73%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全面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据统计,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合计同比增长62.63%,加权每股收益为0.2422元,同比增长44.03%。 新基金发行提速,储蓄继续向股市转移。截至2007年4月2日,当年共发行(含正在发行)开放式基金15支,发行总额累计1007.4亿元,平均发行额度为83.95亿元。且从3月份开始,新基金发行呈逐渐加速之态势。数据显示,1月、2月份分别仅发行3支和2支基金,而3月份,证监会已批准新发行基金共计10支,发行总额度将超过700亿元。新基金的陆续建仓行为推动了大盘蓝筹股,特别是市盈率相对较低的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板块的反弹。 与新基金发行提速相关联的是,储蓄资金继续出现向股市转移的客观趋势。这种客观趋势首先体现在,存款增速继续下降,同比少增较为显著。该趋势也反映为股票市场开户数快速增加。2007年2月末,股票市场开户数为8323.2万户,较上月增加127万户。2007年前2个月合计,股票市场新开户数为469万户,增幅为近年来新高。 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调查数据也验证了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转移的主观意愿增强。数据显示,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刷新历史记录,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股票”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调查同时显示,尽管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但持这种看法的居民比例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本季更是降至59.4%,为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下一阶段股票市场走势 3月下旬,在大盘蓝筹股重新崛起的同时,前期领涨的ST板块开始出现群体性下挫,这意味着股票市场正在重回价值型投资的轨道。预计下一阶段,股票市场将继续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但震荡的幅度将小于第一季度。 市场信心继续增强,股票市场总体上将保持良好运行态势。一是2007年宏观经济和工业利润增长将稳步上升,稳定的盈利增长将推动股票市场估值稳步提高;二是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将难以改变。持续的资金流入将有效缓解偏紧的货币政策、非流通股解禁的影响;三是政策预期逐渐明朗。由于3月18日央行已经提高利率,因此未来几个月市场出融政策利空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且会计准则变化以及“两税合一”政策将继续增加上市公司账面利润。四是市场监管环境更加严格。如证监会先后对贤成实业、杭萧钢构两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上交所安排沪市S股公司集体提示风险,国信证券等6家券商又在管理层的授意下集中澄清借壳上市传闻。五是资产注入有助于降低股指泡沫。预计2007年中央企业整合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企业母公司通过资产注入增厚上市公司每股资产的意愿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安全边际继续提高。六是海外大盘“红筹股”的回归将继续增强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股指期货出台前后可能还会出现震荡走势。根据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经验,在股指期货出台之后,股票市场往往短期内会出现震荡走势。例如,1986年9月,日本推出NIKKEI225指数期货,10月份,NIKKEI225指数从18000点下挫到16000点;1984年5月,英国国际金融交易所推出FTSE100指数期货,6月份,FTSE100指数一度从1100点下探至994点;1982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推出S&P500指数期货,S&P500指数在7月、8月份最低下探至103点。因此,如果2007年6月份我国推出股指期货,鉴于股票指数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股票市场将可能会再次出现震荡行情。但同样根据国际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股指期货并不能改变股票市场长期向上的走势。 对商业银行而言,一要关注储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动向,发展证券市场类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二要防范企业和个人利用贷款资金炒股。
4: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
题目比较大,长话短说。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表面上比较乐观,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但实际上,我国经济发展是以环境、能源为代价换来的。也就是说长期来看不可持续。
此外,中国经济市场由于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以及央行的滥发货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行势不容乐观。
但是,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极大、有大量热钱注入股市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并未走出下跌的行情,由此可见,股票市场短期内很难有好行情。一旦中国经济不景气,股市将有再一次狂泄千里的可能。
总之,不看好中国股市。
如果需要学习基金股票类的知识,你也可以去权威的财经网站学习,如中证网。中国证券报、和讯网等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中国股市什么时候成立的
是1989年,那个时候正好是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试点。
那个时候的股票,很少,但是很金贵。
6:中国的股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多少点
是1990年12月19号上市,最低点95.7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