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WNEVC 2022 北京新能源曹琛: 下一代电动化平台和
包括秘钥的应用,也包括在器件安全上芯片的选择,也包括如何和消费者进行隐私保护条例及相关策略的应用。在信息安全方面,有一系列相关的部署。同时,功能安全来有不断成长的过程。最开始会将电动汽车的功能安全聚焦在三电,也就是行驶系统更多,但现在可以看到功能安全的要求已经涉及到整车级,包括智能网联环境下所有用户和车在交互的过程中,功能安全部分都会变成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保护。
轻量化方面,BE21采用“上钢下铝”的结构,通过新的技术保证连接有效,而且做好成本和效率的有效平衡。在一些被动安全要求中,一体式门环的应用,侧碰上有更好的效力,也要通过分载梁的方式在局部进行加强,这是车身上应用的技术。
行驶系统,比如底盘系统目前采用的是麦弗逊和五连杆的底盘系统组合,显著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做轻量化的悬挂系统应用,不管是副车架、摆臂,实现轻量化的底盘悬挂。我们的底盘控制方面实现了全冗余,不管是感知端、传感器端还是速率方面,通过全冗余方式支持自动驾驶级别的应用系统在平台上的匹配。
关于电池PACK的分层结构设计,对于具有很强的一体化的底板散热结构形式,保证电池有效的热循环控制,包括应对电池热扩散和热失控要求的一些防护设计。
电驱系统,除我们的好几代三合一动总成系统外,通过一些应用对动力系统性能进行更高的提升,比如说为了解决性能优化,通过软件的开发技术做相应的抑制等。
电子电气架构方面,BE21采用域集中方式的架构,底盘和车身域通过两个域控进行搭载,OTA覆盖范围有40个控制器,设计到所有跟座舱、行驶系统、三电、比较强感知的电子电气单元,可以达到OTA的特性。因此,从云网端的服务架构,将微服务的框架结构和特殊的产品应用及生态的结合,搭建一个集成。另外,整个服务上涉及到用户账户的切入,所以企业中台来自用户CM信息的打通,进行相应的调用。目前使用的产品上,用到了电子电气及服务的结构体系。
另外,对电动汽车来讲,充电模块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除了充电,还包括自放电,对外输出电共有6-7种模式,从慢充到超充,不同功率、不同的使用结算方式、不同的充电管理上的应用,比如极狐专属的超充有非常大的超充能力,10分钟200公里的充电速度,也是基于高压平台支撑。
对于座舱方面,驾驶员一些情绪识别,多域内声音触感的采集,高算力SOA支持的一机多屏的技术,目前BE21平台已经开发上市了3款车,2020年首发的极狐αT是纯电SUV,2021年的极狐αS是豪华纯电轿车,2022年的极狐αS HI版。除了这3款产品,我们是国内首次做技术共享的平台,和一家美国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了一个全新的车型,这款车子也会在今年年内上市,包括每年都有6-7次OTA技术进化。这是我们现在的产品,下一代产品从明年开始,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地技术迭代和推陈出新,也会有新的技术进行更新。
对下一代技术来讲,我们最主要的还是核心产品理念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完全基于功能和feature做产品定义,而是围绕人、场景,带给客户、用户非常愉悦的感受,以这个驱动重新构建车辆驾驶、座舱上的使用,在生活场景方方面面构建不同的应用。因此,将所有的功能重点集中在座舱,也会集中在智能驾驶。不管从人驾或车驾,会进行体验和功能定义上的融合,包括结合用户创新力开放不同的接口,实现技术订阅,我们搭建基础平台,但是把更多创新机会留给和我们一起成长的行业和用户。
我们总体在下一代技术革新上开发思维的转变,也会对座舱上UI/UX的设计功能,还是涉及到智驾上,决策的数据感知和分析,涉及多个系统的相互打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现在大家感受到自动驾驶、高阶驾驶也好,某些功能上更多要满足用户在自驾场景下的乘坐体验更加细致和细化,这是我们在结构和构型打通过程中提出的开发指标。
对于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会变成大家在电动汽车上非常重要的新体验。到2025年的时候,可能整个辅助驾驶都会全面渗透,85%的L2以上的系统都会变成以后日常出行经常使用的功能。相比现在投放的L2或者L5,所谓的辅助驾驶功能来讲,过两年可能用同样数量的传感器,但怎样改善使用场景,这是这两年辅助驾驶技术成熟带来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所以要在不同场景下带来感觉是老司机去开的形态,或者用视觉系统做一些特殊场景,狭窄道路怎样识别旁边的距离,怎样在过槛的时候通过图像预警做改善,小的体验是决胜的重要细节之处。
要想达到需求设计,在原子级的功能服务一直到上层的整合系统服务过程的构建,技术做得更好,原子化更加丰富和完善,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做得足够充分,这样才能以场景驱动,调动底层的服务和功能。
在云端的部署,要结合整个用户的数据分析。因为对新能源来讲,过去十年有50万驾驶数据和三电数据,帮助我们把三电性能做更好。智能网联情况下,车上用什么应用、方式,每天的出行距离、开车速度,这些细微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驾驶习惯、消费习惯。这些过程中,是我们要去打通整个数据应用。
对于电子电气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从单纯的域集中式到环网贯通的结构形态,软硬解耦,底层做传感器的剥离,硬件集中在中层,软件集中在云端,不断部署,持续推进和迭代,包括原子层服务到中间件,一直到上层生态,也是不断进行相应的渗透。
在三电关键技术上来讲,我们还是要兼顾固态电池或半固态电池高端的应用,我们也看到扁线电机、油冷电机、碳化硅的应用,可换挡的减速器实现更大的功率密度,这些都是电驱方面的关键技术,包括底盘,会有更多的主动底盘控制和智能化驾驶技术,不断进行融合,实现智能底盘控制。
回到开篇的题目,智能出行,路网协同,都会随着单车、车路、车云和组队技术不断丰富和扩展,这也是我们在下一步前行中不断进取的目标。说到任何一项具体的产品,都离不开广大从业合作伙伴共同的协同和联手,也希望和大家不断进行相应的交流,共同在行业里促进行业的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