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黑龙江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环境――科技领军企业
在哈尔滨新区碧海产业园内,哈电集团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加紧生产组装一艘海洋装备样机。碧海产业园是承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三海一核”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作为碧海产业园首家入驻企业,哈电海洋智装公司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势头。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技术研发积累优势,哈电集团具有产业化制造优势,双方强强联合能够推动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哈电海洋智装公司副总经理胡立刚认为,让科技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是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企业要发挥在工程化设计、制造工艺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哈电集团还专门成立哈电研究院,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广播担任院长,他成为推动校企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牵线人”。“早在‘三大动力’建厂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开设了相关专业,为企业输送人才。我兼职成为哈电研究院院长,就是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赵广播说。
哈电集团所属的哈尔滨锅炉厂是我国电站锅炉行业的“排头兵”。近年来,哈尔滨锅炉厂牵头成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联合体、650℃超超临界机组高温材料及其部件制备创新联合体,正在依托具体项目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成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在积极推进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新型发电系统研发。
“在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不能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大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更具系统性、综合性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魏国华表示。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不断培育科技型企业,汇聚更多创新人才,结出更多创新果实。为此,黑龙江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构建起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人才开始扎根黑土地,企业创新潮流涌动。“截至2021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044家,同比增长1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738家,同比增长41.7%。”黑龙江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处长孙昭光说。
黑龙江专门成立全省科技招商专班,下大力气推进科技招商。2021年,开展科技招商活动360多次,引进科技型企业441家,科研机构、平台95家。黑龙江各地还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鸡西市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10万元;佳木斯市建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
去年,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获批。省市校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企业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人工智能研究,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围绕‘群体智能自主作业智慧农场’国家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公司正不断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前沿研究。”该公司负责人刘?说。
赵超是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安全研究员。2017年,他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博士毕业,进入安天集团工作。“尽管很多同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但我在安天同样实现了人生价值,我的很多研究成果转化落地为公司产品或解决方案。”赵超告诉,作为高技术人才,他也享受到了哈尔滨市人才引进的奖励政策。
“希望政府多为创新企业‘撑腰’,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蔡德章坦言,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核心技术攻关等渠道研发出的首台、首套创新产品在实现实际落地应用方面具有较大难度,相关产品从研发完成到投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困难重重,应从多方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及创新成本,促进各类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要激发企业创新源头活水。”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张长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汇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