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集装箱船运输市场5月刊:复工推进市场初现曙光
SCFI上海至美西航线美元/FEU,较月初微幅下跌0.4%,较月中低点上涨0.4%;上海至美东航线美元/FEU,较月初上涨1.9%。
上海180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已超70%。但工业生产的全面恢复,牵扯产业链上下游多个企业。上海一地企业复工无法带动周边所有产业链,链式复工背后仍需保障流通环节的顺畅。在4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后,高速封闭和复杂防疫检查造成的大面积拥堵情况已缓解。为保障公路运输畅通,中转站转运模式、甩挂模式等方式逐渐落地,公路货运呈现向好迹象,但公路货运通行量较本轮疫情前仍有较大缺口,恢复仍需一定时间。
洛杉矶港/长滩港在港及等待的集装箱船31艘,较上月同期下降45%。然而目前供应链瓶颈仍未见实质性扭转,一系列问题仍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如美国内陆货运能力依然十分不足,车架从离开码头至归还的天数未见缩短。与此同时,美西港口的国际码头和仓库联盟劳工谈判已于5月10日正式开始。尽管此前双方总体合作的态度让谈判氛围较为缓和,然而对于码头自动化这一焦点问题双方的分歧很大,业内人士研判,怠工及罢工风险始终存在。若未来运营效率的下降与中国疫情缓解后的集中发货时间重叠,则拥堵的情况将再次加剧。为避免因谈判而造成的拥堵恶化,部分货主选择东海岸港口作为目的地,使得位于美东的纽约港等港口出现拥堵情况。
另一方面,为应对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克拉克森预计2022年全年有8000艘船需加装压载水处理系统。尽管目前大型集装箱船的加装率已达较高水平,且正常的特检及安装时间仅为三周,但由于过往船东偏好在中国修船厂进行改装,而当前疫情反复使得外贸船舶入坞及换船员的难度加大,加之供应链阻塞对于相关设备运输的影响,后续因集中安装而暂时退出的运力或将成为短期内运力供应的另一不确定因素。
运费展望:短期内期待复工推动运价回升,长期看主干航线月以来,尽管运力供应仍然偏紧,但全球集装箱海运贸易市场受中国出货不畅的影响不断走弱。短期来看,随着上海疫情逐渐转好,货量将逐步回升,而运价出现修复性反弹的时间点,就取决于华东地区全面复工复产的时间点。但预计今年将无法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且各航线反弹空间也会有所差异。
欧线方面,国内复工后的货量反弹或将给运价带来一定支撑,但目前看来运价下行的通道已逐渐形成,消费需求的走弱拉低进口需求,运价将持续承压下滑。美线方面,当前美国商品进口需求增幅仍存,对于年内的运价仍将形成一定支撑,而美国码头的劳资谈判若不顺利,则拥堵加剧也将推动运价的上升。近期,美国启动对华加征关税复审程序,为抑制美国国内通胀水平,或将取消相关产品关税,也会对运价形成利好。近期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则是运价长协的签订。近两年供应链持续受到冲击,使得货主更看重未来运力供应的稳固程度,而班轮公司也在试图绕过货代,将订舱渠道向长约直客部分转移,因而长协价格一定程度上可看做即期市场的价格中枢。去年至今年年初集运市场的火热景象,使得今年的长协价格在过去几个月中不断上升。尽管目前因国内疫情管控带来的供应偏弱的格局使得货主对于长协签订产生观望情绪,但除非舱位利用率进一步下滑,否则长协价格下滑的动力不大。
整体而言,短期内运价会随华东地区的复产复工产生修复性回升,具体时间点取决于全面复工的时间。向前看欧线和美线的运价走势已产生分化,欧线已进入下行通道,美线仍具有回升动力,但整体价格中枢已较去年有明显抬升。但目前供应链的紧绷环境下容错空间极小,类似于劳资谈判、疫情反复等非基本面性因素会极大影响供需平衡,对运价走势造成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