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创投

房地产并购融资规模逾两千亿元,但“ICU”房企

时间:2022-05-04 02:28

  各渠道房地产并购类融资额共计2251.2亿元,金融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元化市场主体纷纷入场参与资产处置。

  各渠道房地产并购类融资额共计2251.2亿元,较一个月前增长近1000亿元。

  美的置业便从这家合作对象手中收购长沙“美的正荣滨河苑”项目的50%股权、无锡“正荣美的云樾”的51%股权以及天津“和筑梅江”项目的51%股权。

  进一步来看,在上述美的置业把合作项目转变为100%持股的项目中,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或强三线城市,发展前景较为确定。

  对于房企当前聚焦熟悉项目的并购,田晶认为,涉及资产包等并购事项时,很难充分评估其中风险,而既往的合作项目至少意味着买卖双方对其中的股权、债权关系认知清晰透明,“目前房企整体比较谨慎,对合作项目的并购也是出于安全性考虑,也为了避免合作项目出现更多问题。”

  而就出售合作项目股权的一些出险房企而言,可以借此缓解现金流危机。比如,遭遇现金流危机的某集团,其旗下停工项目长沙月湖郡、广州海石洲悦先后引入国民信托与信达资本接盘,已在今年一季度传出复工消息。

  除了新力控股,蓝光发展、当代置业、花样年、禹洲集团、正荣地产等困难房企都在寻求资产出售。据了解,正荣地产预计上半年可以完成30~40亿左右规模的资产盘活处置,龙光集团预计出售30多个项目以回笼约150亿元资金。

  不过,出险房企期待的尽快盘活资产的愿望可能落空。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向《红周刊》表示,“从实际操作来看,一般并购的整个资产包而非单个项目,资产包里面内容比较多,且各种关系比较复杂,比如质押情况、出资情况甚至还有查封的情况,要涉及到地方政府、债权方、债务方多方的利益,所以整体推动节奏会比较慢。”

  并购贷“被动式”增长

  很难出现并购潮

  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市场中已售待售资产已超千亿元量级。相较于摆上货架的大量资产包,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规模为337亿元,表明市场供应远大于需求。

  《红周刊》发现,目前手持现金的房企在并购表现上整体审慎。其中,年内最先发行并购类中期票据的招商蛇口,直到4月5日才宣布联合AMC机构入场纾困华南某旧改龙头房企,但仅仅是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而并购融资储备规模已达400亿元的华润置地,一季度仅旗下华润万象生活斥资33.2亿元开展两笔物业板块并购。

  在业内人士看来,谨慎收购的背后,关键在于价格博弈。“目前鼓励对出险房企项目并购的相关措施并不是强制性,房企出于安全考虑普遍持观望态度。另外,今年很多城市降低了土拍门槛,供应土地的质量也非常好。与其收购债权关系不清晰的项目,土拍市场的吸引力反而更大。”田晶如此表示。

  宋红卫亦对此表示,目前收购方想以较高的折价幅度收购资产,而针对优质资产,被收购房企仍然想以盘活项目自救为主,很难接受大幅折价的条件,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仍受相应监管政策约束。这也注定金融机构及房企在资金投放上倾向于“精准”收购,而非跑马圈地。“尽管目前对于出险房企或者出险项目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名单,但对并购贷方面的审批都有相应要求,投放使用的争议不会太大。”宋红卫解释。

  《红周刊》目前房企并购贷款需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例如被并购的项目应当完成在建工程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需要满足“四三二”标准,在交易过程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以防止企业变相前融。

  宋红卫预计,房地产并购融资规模还会增长,但更多是针对前期合作的问题项目的被动式增长。“对收购方而言,虽然并购贷款不计入三道红线,但同样会增加房企的偿债压力,比如有‘绿档’房企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其资金投放额度也有限制,除非出台专项额外的资金支持政策,不然很难出现并购的高峰。”他进一步补充道,“在大环境下行的背景下,企业会收缩投资规模,并购仍然属于扩张的举措,因此并购的目标主体也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项目,不会大面积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