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创投

过分超跌!高瓴重仓的器械巨头,2022年或存在显

时间:2022-04-22 19:13

  微创医疗作为国内创新器械领域的集大成者,被市场许多投资者给予厚望。同时众所周知,高瓴在创新药上代表性投资是百济神州,器械领域则是微创系,可谓是坚定看好,如今作为众多微创系公司孵化之源的母公司微创医疗,市值已经从彼时的千亿跌落至289亿港元出头,与子公司微创机器人同等水平,这显然是被过分错杀的,那么微创医疗何时能够实现反转,合理的估值是怎样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环顾各大卖方,外资券商普遍给予微创医疗的目标价区间在29.50-33.46港元之间。抽取国内部分知名券商卖方,浙商证券认为公司2022年重磅创新产品获批、集采落地导致政策风险出清将促进公司出现成长性拐点,认为公司合理目标价为41.34港元/股;天风证券认为公司孵化的业务有望持续实现高增长,公司能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对应目标价格为48.45港元/股;普遍偏乐观为主。

  
 

  ,新增长业务占比才18%。

  
 

  1)心血管业务受国家集采影响大,中长期不可逆

  2020年和2021年公司的心血管核心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中长期内不可逆。2020H2心血管业务较2019H2同比增速-68%,2021H1同比增速-29%。2020业绩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手术被拖延。2020年11月,公司开始冠脉支架集采,政策执行于2021年1月开始,所以收入的负面影响将在2021年开始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心血管业务中的支架是进入国家集采,而球囊是进入省级的集采,平均降价幅度90%。

  
 

  公司firebird2和firekingfisher中标,中标价分别为590元和750元,占集采中标量的36%,微创医疗成为支架采购量最高的公司,而核心产品firehawk战略性放弃集采,目前报价7000元。

  
 

  2)公司骨科85%业务收入2021H2人工关节进入国家集采,继冠脉支架后第二个进入国家集采的高值耗材,降价幅度超80%,预计国内收入的负面影响将在2022年开始显现。

  骨科业务是公司的主要收入
 

  公司国内关节产品获批较晚,2019年公司的脊柱创伤产品、半髋关节、全膝关节国内获批,2019年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不到1%。国内人工关节的龙头公司有爱康医疗、春立医疗等,微创医疗产品在国内市场偏低。虽然人工关节集采有利于微创医疗迅速扩大国内的市场份额,但国内收入仍可能大幅下降。

  
 

  3)心率管理业务主要收入起搏器省级集采降价对微创医疗影响有限,因为其主要的收入
 

  公司的起搏器收入主要
 

  4)神经介入业务在国内占比较大,2022-2023年会被陆陆续续纳入更多省间集采

  神经介入业务预计2022年将被列入集采,预计未来两年公司神经介入业务有可能进入滑坡区。虽然神经介入一直被称为“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但2021年已陆续进入省间集采。

  
 

  虽然神经介入国产化率极低,但未来进入大规模省间集采概率偏大,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产品净利润将被挤压。近两年神经介入器械国产产品获批数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弹簧圈、中间导管、颅内球囊、取栓支架、微导管等,其中弹簧圈已有9款国产产品上市。

  
 

  5)手术机器人有望将成为公司最值钱的业务,但中长期内仍需市场不断地推广

  虽然微创手术机器人图迈整体效果不如达芬奇手术Si,但仍有望在国内占一小部分市场份额,但进军海外市场或许有些难度。

  原因:

  1) 因为医生是用患者的生命在做赌注,全球医生已习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美敦力Hugo对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1年10月获批,但至今未售出一台。

  2) 我们国内有相关的社保基金压力,国内会鼓励采购相对廉价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2023年为公司图迈、鸿鹄机器人的放量初年,参考达芬奇年50-60台的装机量,由于公司新获批需要经历一段市场推广期,2023年销售2-5台的销售,有望实现5000万元的营收。

  
 

  微创医疗营收预测情况:2021年营收约为48.4亿元,2022年营收约为52.2亿元

  骨科业务:2021年集采中标,2022年政策落地执行,所以其海外业务占85%维持稳定,而国内业务收入明显下降;

  心血管业务:2020年集采,2021年开始执行,所以集采的负面收入影响集中在2021年体现,2022年出现增速开始回正;

  心率管理业务:核心收入主要神经介入业务:其主要收入手术机器人业务:鉴于其手术设备并不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生转换成本比较高,产品销售短期内并不乐观,预计2023年1亿元收入。

  
 

  鉴于公司2021年的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不适合用PE估值,我们用PS估值。我们去掉同行业最高和最低PS,或许可以给予微创医疗PS10,对应市值为586亿港元。

  
 

  港股市场长期将极端化的特点显现到极致,短期内由于政策的压制和疫情对于部分器械销售的影响,或许并不能使得医械龙头公司的估值获得快速修复,更多的需要靠投资者对于中国器械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等待下一轮风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