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20元一次的医疗影像AI调用费,能否撑起千亿级的
数坤科技公开表示拿到“大路条”,将在近期重新递交招股书。
动脉网在近期悉数咨询了各AI企业的情况,无论是有过上市申请但未成功的企业,还是位于C端面临上市的企业,均称企业处于静默期而不便详细回答。
汇总各企业零星的表述,医疗AI企业面临的上市问题没有出现在业务上,而是在于宏观层面。
暴涨的港股印花税、反复无常的疫情、地缘政治危机下日益高涨的去全球化趋势等多方因素影响下,一二级市场企业估值骤降,大众的悲观预期成型,整个市场投资情绪跌至冰点。危机四伏,企业、投资人都不愿意在此刻进入下一阶段。
对于谋划上市的AI企业而言,延期进入二级市场不会对业务造成太大的影响。IPO前夕,各家企业均有超过10亿资金入账,他们仍有充足力量在市场之中攻城略地。
二级市场复苏前,是躺平,还是各谋生路?
危机之中的一年,医疗AI企业间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
对于一些步伐迈得较小,没有太多资本助推的医疗AI企业,他们选择在本地及本地相连省市医院推行自己的AI产品。这类公司要么在区域中与医院有关系紧密的合作,要么与卫宁健康等上市公司合作,为医院提供新的服务支持,借助医疗AI实现小规模的盈利,其打法与传统的信息化一致。
有规模资本进入但未到上市阶段的企业如医准智能、致远慧图等AI企业,仍将注意力放在产品的深入上,医准智能以全影像为策略,其中侧重于乳腺、肺部疾病检测,致远慧图则与鹰瞳科技的打法类似,深度聚焦眼底疾病的检测。
相比之下,汇医慧影与深睿医疗开始探索产业生态搭建,制造医疗IT基础设施与医技、临床科室的协同闭环,强调数据、应用流动的闭环。这一布局下,企业押注的是未来临床应用的流程数字化。汇医慧影的产品体系有大数据云平台,有数据中台,还有主动脉、骨、乳腺等AI辅助诊断工具,整个闭环已经开始跑起来。而深睿则在辅助诊断方面非常强势,拿下多张三类证,大量医疗AI相关论文登陆权威期刊。去年7月收购依图医疗之后,深睿医疗在医疗IT方面的相关布局已非常成熟。
面对鹰瞳科技的创新,数坤科技、科亚医疗、博动医疗都在尝试尽可能地扩充自有的业务范畴,一方面从“AI影像”到“AI信息化”、“AI健康管理”进行横向业务扩展,另一方面从单独的软件向软硬件结合进行纵向扩张,如科亚医疗的参与研发球囊等产品,数坤科技介入慢病管理场景。无论哪种方式,这类企业都在尽力探索AI落地的新场景,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尽可能地推高估值。
产线扩张过程中,鹰瞳科技年报中面临的成本“三高”问题也出现在了上述三家公司招股书中,尤其是销售费用,将面临逐年增长。
据一家医疗AI公司透露:通过招投标销售的医疗AI产品都附带了三年的免服务费策略,三年内的更新、维护都不会向医院收取费用。换句话说,当医院购置了该医疗AI公司的产品后,三年之内,很难有机会购置其他产品。
过低的单价是否伤害了医疗AI的创新?
2020年前谈医疗AI,创业者们可将产业面临的各种商业化问题归结为注册准入环节的限制,但随着这一关卡的突破,曾经质疑的黑洞开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具象化的问题。
这对于医疗AI企业们而言是一件好事,医生与研发者之间更为深度的合作消解了信息不对称,企业能够如传统的医疗器械一般,针对于医生的临床需求和科研需求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资本的应用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高效起来。
医疗AI早期在各领域的快速突破性发展已经过去,取而代之是缓慢、细节的创新。
无论如何,医生与患者确实在这样智能的变革中受益,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或者科研,而患者也因为医疗效率的加速而获得更多更快的治疗机会。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对于医疗AI这样颠覆式的创新项目,它需要高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临床试验,也需要高销售投入建立医生、患者共识。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如何打破产品的局限与认知的局限?
如此看来,当前国内医疗体制下20元一次的医疗影像AI,相比于药械创新带来的高收益或许有些太低了。让收获便利的医生与患者支出非常困难,但没有经济支持,何来创新?
- 上一篇:4月12日济南澳辰DMF最新动态
- 下一篇:挖掘机板块急速拉升+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