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3年暴涨40倍,如今蒸发1000亿……小红书高瓴捧出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于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美妆上市集团之一。此时距其2016年成立,仅仅4年。
其股价大涨75.24%,市值达122.45亿美元。
逸仙电商合作了超15000名KOL,其中超过800个KOL粉丝数破百万。KOL和达人,为产品带来了曝光量;大量素人博主的加入,则使得其推广更具信服力。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逸仙电商向市场展示了其整合全球科研资源所开创的Open Lab开放型研发体系及其成果。据介绍,在Open Lab体系的推动下,近年来,逸仙电商已和海内外多家知名机构建立深度合作。
逸仙电商和世界最大食品、化妆品和医用色素供应商森馨科技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组建的创新色彩联合实验室在上海、广州、新加坡三地同步挂牌成立。未来,其将在彩妆色彩创新、原料创新和质量管理等方向开展应用研究。
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其整体研发投入1.42亿元,占营收比重达2.43%,居国货美妆品牌研发投入之首。而2019和2020年,其研发投入分别是2320万和6650万元,整体研发投入规模处于迅速增长中。从产出来看,2021年其专利总数达118项,增长达7.1%,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9项。
然而,从体量上来看,逸仙电商的研发投入仍远低于大牌。研发属于长期投入,效果无法立竿见影,在连年亏损之下,逸仙电商仍需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对此,逸仙电商给出的答案是,进军护肤市场。
04
多品牌战略,能否批量复制完美日记?
一直以来,作为逸仙电商旗下“头牌”,完美日记为其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完美日记占逸仙电商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2%、97.7%、79.8%。过度依赖单一品牌,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多品牌战略是美妆企业的共识。
黄锦峰曾透露,“未来几年逸仙电商的增长点将主要聚焦在护肤品类上,目前集团护肤品类销售占比也在逐步提高”。
与美妆产品不同,消费者对护肤产品的选择更为挑剔,“成分党”的出现,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护肤品功效性成分的认知度与敏感度都在提升,因此,在向护肤板块进军的过程中,逸仙电商选择通过收购来快速补齐短板。
继2020年10月正式收购法国高端美容品牌Galénic之后,逸仙电商在2021年3月又收购了Eve Lom,后者为英国高端护肤品牌,而这一收购也被外界戏称“微商收购香奈儿”。同时,逸仙电商也相继收购了潮玩彩妆品牌小奥汀,主打“低敏”“高效修护”的DR.WU,主打微生态护肤的壹安态等国货品牌。
截至2021年12月,逸仙电商旗下已拥有8大品牌,基本涵盖低中高三档,品牌矩阵进一步完善。
无论是Galénic,还是DR.WU,逸仙电商收购的护肤品类几乎全部属于小众且高端的功能性护肤品。
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一选择无疑是明智之举。中国医师协会2017年调研数据显示,在4万网民样本中,健康皮肤人群仅占14.2%,72.1%的人群认为自己有皮肤亚健康情况。而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我国功效性护肤品类规模在2020年已达到260.1亿元,未来3年将以29.4%的年均复合增速继续增高,并于2023年达到589.7亿元。
2021年以来,功效性护肤品赛道已获得多家投资人的青睐。8月,溪木源完成由高鹄资本联合参与的超3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近40亿元。9月,主营医美敷料和功能性化妆品的敷尔佳递交了招股书,其IPO之前估值已超百亿元。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亦在逐渐加剧。
2021年3月上市的贝泰妮,更是一路突飞猛进,旗下品牌薇诺娜在当年双11,挤掉海蓝之谜、SKII等一众国际大牌,成功跻身美妆品类销量前六名。从盈利情况来看,贝泰妮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其毛利率分别为81.28%、81.16%和80.22%,高于65.83%的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且其在2018-2020年间的净利润稳步上升,增速超过上海家化、珀莱雅等老牌国货美妆品牌。
年报显示,逸仙电商基于现有渠道,在2021年显著提升了Galenic、Eve Lom与DR. WU三个品牌的营收。从近期公布的财报来看,逸仙电商旗下护肤品牌2021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27.7%,占总营收比重为21.3%,而2020年同期仅为4%。
以其新收购的品牌EVE LOM为例,在2021年双11期间,EVE LOM开卖两小时的销售额即超越2021年双11总销售额,其天猫渠道销量同比增长100%,位列高端洁颜膏排名第一。
这或许意味着,逸仙电商发力护肤品类的策略开始奏效。黄锦峰也在2021年四季度电话会议中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践行多品牌战略,发力旗下护肤品牌。
老牌护肤品牌的沉淀,加之逸仙电商极具优势的营销渠道,二者究竟能碰撞出多大火花,或许值得期待。
05
国货美妆发展,道阻且长
从逸仙电商3月10日发布的2021年四季报及全年财报来看,其2021年营收达58.4亿元,同比增长11.6%;毛利率达66.76%,较上年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净亏损15.47亿元,同比收窄了42.45%,而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费用的减少,由上年的21.43亿元减少至9.41亿,重点是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费用的降低。其营销费用占比依然高达68%,较上年提升了约3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随着美妆零售额增长明显放缓,新消费热潮逐渐退去,国货美妆品牌也进入理性发展期。未来,国货美妆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长期来看,短平快的营销打法,难以真正与大牌一较高下,而研发和品牌建设非朝夕之功,国货美妆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去年11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头部主播李佳琦与欧莱雅的“最低价”之争,其背后凸显的正是大牌美妆全面发力线上营销,头部品牌试图组建自播渠道。国货美妆品牌的先发优势逐渐消散,进入阵痛期的逸仙电商,如何活到下半场?
黄锦峰曾表示,寒冬期生存是首要的,其次则是回归商业本质,在最核心的点——产品上做突破。围绕着品牌建设、渠道、研发这几个最关键的层面,逸仙电商的确在做出改变。
在黄锦峰眼里,做企业不是5年、10年的事情,而是2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看,创造长期价值的过程,不能只争朝夕。产品研发、多品牌矩阵、全渠道和品牌建设仍将是逸仙电商在未来3到5年的核心任务。在完成战略布局前,实现盈利的任务仍需往后挪。
坚持长期主义无疑是好事,然而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留给逸仙电商的时间,似乎已经非常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