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成渝双城经济圈系列之总篇:成渝“双城记”,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精准契合了成渝地区的比较优势。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上升至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要区域规划同等高度的战略层面,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2021年10月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落实提供明确的方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印发,这是首份关于“成渝经济区”的国家级规划文件;2016年4月27日,《成渝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求;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向纵深推进。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学习考察,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两个重要文件及16个专项合作协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落实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做出进一步部署,从而补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
重庆、四川两地签订《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十四五”期间共同建设川渝电网一体化工程,工程总投资430亿元,主要包括四川特高压交流环网,以及与重庆特高压交流联网,建成后将实现四川特高压交流环网与重庆特高压交流联网,增强四川水电外送能力和川渝电网灵活性。
四川省和重庆市同时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总体规划了2条350公里的城际线公里直达干线,并规划两年内分批在氢走廊投入400辆氢燃料物流车,2025年前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并配套建设加氢站,同时在凉山、攀枝花、雅安、潼南、长寿等地建立氢气供应基地。“成渝氢走廊”建设的启动和推进,有望整合两地的优势产业资源,推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西南地区的碳排放。
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川渝政府印发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的战略目标。国家在成渝地区布局西部金融中心,一方面将有利于均衡我国金融中心“东重西轻”的格局,借助内陆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西部金融中心具有服务特定国际区域的特殊定位和功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明确指出“将成渝建设成为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可见西部金融中心是支撑人民币“走出去”、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基地。
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来看,不管是金融总量、机构体系建设,还是金融创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渝双核的金融发展影响力均呈现渐次上扬的态势。但对比东部金融中心,成渝地区金融发展水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成渝金融资源集聚效应处于前列。据中国综合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成渝两地金融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2021年成都排名保持西部第一、全国第六,重庆提升一位至全国第七位。具体来看,成渝两地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总额等指标均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1)2021年,重庆、成都两地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2,459.78亿元和2,271.60亿元,两地合计4,731.38亿元,规模与深圳相当;2)资金总量方面,截止2021年12月,成都、重庆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8万亿元、4.6万亿元,在全国分别排第6位、第7位,两地本外币贷款余额合计9.39万亿元;3)2020全年四川沪深两市证券交易金额达35.08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2021年成都和重庆保费收入分别达到1004.5亿元和965.50亿元,合计保费收入与上海相当。
2)成渝金融发展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也仍有差距。成渝两地依托于“一带一路”、中新、中日、中国—东盟等金融开放合作通道建设,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首选目的地和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联合编制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成都自2017年首次入选指数以来,排名位次实现“阶梯式”上升,2021年第30期已升至第37位。但同时也需要看到,成渝两地的金融发展的全球竞争力仍然较弱,成都距离上海、中国香港、北京仍有较大差距,而重庆尚待入选,未来随着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合作通道的深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化发展将得到不断深化。
关于未来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西部金融机构体系将更加完善,金融机构迎来发展机遇。目前成渝地区有相对齐全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牌照,但四川、重庆本土非银金融机构仅十余家,也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银行、证券等机构。但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功能完善、具备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将“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列为首项任务,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依法依规发起设立证券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法人金融机构”,同时提出“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成渝地区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成渝地区依法有序发起设立、参股控股银行、证券等法人金融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分支机构等。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成渝地区将出现更多的内外资证券、基金等机构,资产管理能力有望得到稳步提升;现存的金融机构也会受益于金融市场体系、内陆金融开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其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2)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股权投融资平台,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川渝两地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市值较低,经济证券化总体水平偏低。为提升金融资源的辐射能力,《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包括“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成渝地区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综合性服务窗口”、“支持重庆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同步探索与新三板市场对接机制”等举措。同时,《规划》提出“打造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地”,支持开展私募基金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待条件成熟时,优先支持打造西部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服务平台。在募资端,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退出端,探索完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探索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的可行性。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融资平台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西部金融资源的吸引力、配置力和带动力,拓宽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打造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打造西部金融中心,金融科技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如《规划》中明确提出“探索建设西部数据资产交易场所……探索将现有相关交易场所升级为成渝一体化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交易中心”,“支持成都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开展数字人民币研究及移动支付创新应用,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支持在重庆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探索建设重庆区域性金融科技监管信息平台”等等举措,有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研究成果在成渝地区率先落地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提出“支持全国性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在成渝地区设立交易系统和数据备份中心”,成渝地区在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还承载了国家金融安全的重任。
4)构建内陆金融开放服务体系,强化西部金融中心国际联结。成渝地区的特殊区位赋予其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特殊功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规划》提出“鼓励成渝地区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合作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在面向境外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等提供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支持。在稳妥创新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面,《规划》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试点,积极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金融先行先试”,未来成渝地区有望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业务试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也将有所扩宽。在有序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规划》在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业务、扩大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等方面均有相应支持。此外《规划》还强调与新加披、日本境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出“在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框架下,研究建立资金互通机制,研究开展与新加坡、日本双向投融资,逐步扩大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04风险提示
国内外疫情反复;海外市场大幅波动;企业盈利不及预期;海外黑天鹅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