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碧桂园上半年业绩报显示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它们抓住了一二线城市以下的需求从而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有人贬低它们,称之为“消费降级”,但它们又在致力于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消费升级。
在中国城市巨大落差产生的市场代沟中,它们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商机”;在城镇化的宏伟蓝图之下产生的行业空白之中,它们成长为行业的巨头。
但是,碧桂园成长为“宇宙房企”后,也会有烦恼。
扛起“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旗,碧桂园的脚步已经遍布1408个县、镇、区,碧桂园吼出了一股“销售万亿”的豪情壮志。
2021年上半年,地产行业调控持续发力,“宇宙房企”碧桂园的业绩情况备受。
碧桂园上半年业绩报显示,截至6月30日,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3030.9亿元,同比增长13.5%;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3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销售业绩的稳定增长让碧桂园保持住了龙头企业风范。
然而,光鲜的销售业绩背后,碧桂园的盈利能力正在面临巨大考验。
持续下降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2020年疫情“黑天鹅”袭来,作为“宇宙房企”的碧桂园首当其冲,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并如实反应在2020年年报数据上。
2020年财报显示,期内碧桂园营业收入4629亿元,同比下降4.74%;归母净利润350.2亿元,同比下降11.45%;毛利1009亿元,同比下降20.32%;毛利率21.80%,同比下降16.35%;净利率11.69%,同比下降7.17%。
2021年,初步摆脱疫情影响,碧桂园似乎迅速恢复了元气,多项业绩指标增速转正,交出了一份回暖的成绩单。
2021年中报显示,期内碧桂园营业收入2349.3亿元,同比增长27.20%;归母净利润约149.96亿元,同比增长6.11%;毛利462.8亿元,同比增长3.11%;毛利率19.70%,同比下降18.82%;净利率9.54%,同比下降19.50%。
虽然“黑天鹅”影响已经逐步过去,但碧桂园上半年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增速并未转正,仍为负值。
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碧桂园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就呈现下降趋势。
这也说明,碧桂园盈利能力的下滑,不仅是受到疫情的影响。
8月24日召开的中期业绩会上,有人就碧桂园毛利率下行的问题进行提问。
面对追问,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回答称,有信心在后面一段时间逐步改善销售端和收入端的毛利水平。
作为龙头房企,碧桂园的土地储备规模极为庞大,拿地力度也在逐渐增强。
从总量上看,上半年碧桂园在中国内地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1.69万亿元,潜在的权益可售资源约4900亿元,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2万亿元。
从分布上看,碧桂园业务已覆盖中国31个省份、296个地级行政区、1408个区县,项目总数达3127个,业务覆盖面非常广。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仍保持强劲的拿地力度,共获取219幅土地,权益总代价约884亿元。
按面积计算,公司通过多元化拿地策略获取土地的占比约为 51%,对应货地比高达4倍。在首批集中供地中,碧桂园共获取土地14幅,共计权益代价171亿元,总体溢价率为7%。
从今年上半年的拿地分布可以看到,碧桂园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权益面积占比仅为3%,权益金额占比16%;在二线城市拿地的权益面积占比为13%,权益金额占比22%;在三四线城市拿地的权益面积占比高达84%,权益金额占比达62%。
事实上,在碧桂园的蓝图中,中小城市一直是其战略重点。截止2021年6月30日,碧桂园布局在三四线亿元,占已获取权益可售资源约51.5%。
但是,随着棚改政策步入尾声,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三四线城市楼市遇冷。相比活跃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企而言,重仓布局三四五城市和县城的碧桂园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去化周期和开发利润上看,对其盈利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从融资成本来看,今年上半年碧桂园的融资成本5.39%,较2020年底下降17个基点。
从其早期的发债公告来看,今年以来,碧桂园所发行的票据成本均处于低位,其今年发行的境外票据融资成本最高为3.33%。
此外,碧桂园今年还赎回了两笔于2022、2023年到期、利率为4.750%至7.125%的美元债,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来缓解融资压力、降低融资成本。
在财务管控方面,2021上半年碧桂园总借贷余额下降至3242.4亿元,其中一年以内有息负债占比下降至27%;期末净负债率49.7%,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期末现金余额约人民币1862.4亿元,现金短债比2.1倍,具备短期偿债能力。
但是,碧桂园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8.5%,高于“三条红线”标准规定,踩中一条红线,处于黄档水平。
对此,碧桂园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回应将在2023年中期之前实现全面由黄转绿。
按照监管要求,到2023年6月底,12家试点房企的“三道红线年底所有房企实现达标。碧桂园将“三条红线”达标日期与监管最后期限保持一致,也在一定程度说明龙头企业“降负”的难度。
插上翅膀的老虎能飞起来吗
除地产主业之外,近年来,碧桂园还在机器人、现代农业、餐饮、新零售等业务领域相继布局,促使集团业务多元化发展。
7月9日,碧桂园掌舵人杨国强在集团管理会议上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从明年开始,我们全部用机器人建房子。”
据了解,碧桂园于2018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应用,并建立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全系统解决方案。
中报显示,博智林聚焦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及效率,在研覆盖施工大部分流程的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46款,其中18款投入商业化应用,28款进入工程测。
截止报告期末,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签约累计近500台,交付近300台,覆盖14个省份,近70个项目,超百万平方米。
有人戏称,泥瓦匠出身杨国强要革“泥瓦匠”的命。
对于碧桂园力推机器人建房的原因,外界分析,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二是国家“智”造的战略驱动,三则是碧桂园自身项目建造时频发的安全事故。
据一市财经不完全梳理,自2018年以来,碧桂园发生多起安全事故。
2018年7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碧桂园城市之光一标段工地,发生板房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2人重伤。
2019年4月29日,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碧桂园一期项目发生物体打击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20年3月23日,安徽阜阳市颍上县碧桂园天誉二标段10#楼项目,1名脚手架班组工人在进行脚手架拆除作业时,不慎从26层坠落至地面死亡。
2020年5月16日,广西玉林市碧桂园凤凰城建设工地发生电梯坠落事故,造成6人死亡。
2020年5月19日,福建省福清市的碧桂园华榕世纪城二期工地发生1起高坠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21年6月1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报称,2021年5月26日,句容市碧桂园大学印象(二期)局部地块工程工地,发生一起高处坠落生产安全事故,致1人死亡。
杨国强曾说;“未来20年,50%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如果我们利用机器人,利用SSGF,建筑工地的伤亡就会大大降低。”
如此看来,碧桂园的机器人建房战略的确很有必要。
此外,中报还提到碧桂园在餐饮机器人、现代筑美、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布局。
在这次业绩会上,有媒体询问机器人何时才能带来盈利。对此,碧桂园总裁莫斌回应称,“预计明年建筑机器人和千玺机器人餐厅将会实现盈利”。
莫斌曾说:“假设碧桂园的主营业务地产是老虎,那么新业务就是翅膀,老虎插上翅膀,新业务会给主营业务带来更大价值”。
不同于管理曾对其多元化布局的强大信心,外界对碧桂园多元化业务盈利能力仍持观望态度,是否真如莫斌所说能为主营业务插上翅膀,一切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