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非理性繁荣”指标:与互联网泡沫顶部相比股
席勒的评论是基于周期性调整市盈率。他随后就这一指标出版了一本名为《非理性繁荣》的书,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CAPE不是这次要说的模型。据Ned Davis Research的内德•戴维斯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艾伦•格林斯潘被问及如何定义他所说的可能的‘非理性繁荣’时,他回答说,所谓的‘非理性繁荣’是指资产失去了支撑它们所需的收入的能力。”
按照这个标准,如今的美国股市远比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的非理性繁荣。
为了量化资产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戴维斯计算了家庭金融资产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互联网泡沫之前,这一比率很少超过400%。据戴维斯说,自那以来该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最新的读数达到了649%的历史高点。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可比比率为513%;在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这一比例达到了490%。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率不适合用于短期股市。它只是每季度报告一次,即使这样也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滞后。例如,最近的数据是2021年底的数据。由于股市自那以后一直在下跌,当前的比率——当它最终得到报告时——将略低于去年年底创下的纪录水平。但这一比率无疑仍将远高于2000年或2007年牛市峰值时的水平。
估值指标现状
请注意,家庭金融资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不同于许多其他估值指标,这些指标关注的是股价相对于公司业绩的比率——股价相对于收益、销售额、账面价值等等。
相比之下,这个比率关注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在任何给定时间的水平与其他估值指标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它所讲述的故事却与其他作品极为相似。
这增加了我们对这些各种指标所传达的信息的信心。如果他们描绘的股市估值图景大相径庭,我们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正如从下面看到的,它们不是。
正如戴维斯所言,“我很难看到”家庭金融资产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创下历史新高“而看不到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