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财经

监管约谈!头部券商资管负责人被点名,私募产

时间:2022-04-30 17:50

  北京证监局公告显示,由于中金公司“存在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同一投资品种采用的估值技术不一致的情况”、“使用成本法对私募资管计划中部分资产进行估值”两点问题,负有直接责任的中金公司资产管理部执行负责人冯平被要求接受监管谈话。

  中金公司资产管理部的业务规模为11283.47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120.0%。产品类别方面,集合资管计划和单一资管计划管理规模分别为5,683.21亿元和5,600.26亿元。管理产品数量747只,较2020年末增加24.9%。

  在业务收入方面,中金公司2021年资产管理板块营业收入为14.15亿元,同比增长20.26%;营业利润率为36.86%,较上年增加3.85个百分点。虽整体业务数据尚与投资银行、股票业务、财富管理等板块仍有差距,但在资管新规后券商资管行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金公司的资管业务可圈可点。

  
 

  此外,中金公司2021年报显示,中金公司在2020年3月委任徐翌成为公司总裁助理和资产管理板块负责人,并表示“自徐先生担任资管板块负责人以来,公司资管业务取得了显著发展,行业排名在两年内从第10位跃升至第2位,市场形象显著提升”。

  私募产品估值问题频发

  中金公司此次被监管点名的私募产品估值问题并非孤例,仅就近期情况来看,因类似问题被监管出具行政监管措施的券商不在少数。

  今年3月,上海证监局对中泰资管开出罚单。其中提到,中泰资管“公司个别资管计划在所投资的债券已停止竞价交易的情况下,仍长期采用历史收盘价估值,估值方法不合理”。上海证监局责令中泰资管予以改正并提交书面报告,并对公司总经理及估值会委员徐建东、合规总监及公司估值委员会委员王洪懿同时出具警示函。

  
 

  今年2月,北京证监局公布信息显示,东兴证券私募资管业务存在“资管新规落实不到位,个别产品业绩报酬提取频率超过每6个月一次”、“投资管理不规范,个别产品未及时调整违约债券估值”、“未明确要求定期对集合计划的估值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等问题。北京证监局对东兴证券出具警示函,并要求其切实提高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风控水平,杜绝此类事项发生。

  2021年12月,浙商资管因“对同一投资品种采用的估值技术不一致”、“对产品持有的违约资产估值不合理未按规定向投资者披露信息,部分集合产品持续开发申购、赎回”等问题,被浙江证监局要求对资管业务进行全面深入整改,并暂停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6个月。

  2021年11月,上海证监局对申万宏源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其中同样包括估值问题:“存在对不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的同类资产采用不同估值方法的情形,且个别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未严格遵守公允估值原则,估值方法不合理”。

  不难发现,近期监管对于券商私募资管的估值问题格外关注,这与券商资管私募主动管理规模的提升不无相关。中基协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证券公司私募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前20名的券商合计规模达到5.21万亿元,相比2020年四季度增长超50%。

  私募产品估值为何屡次引发监管罚单?对此,有业内人士向基金君表示,券商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与机构业务的发展密不可分,部分机构客户与券商在估值方面理解存在不一致,也会提出相应意见和要求。当然,这并不是对其违规行为的开脱,被“点名”的证券公司应按照监管要求积极整改。

  今年1月,深圳证监局在2022年第一期《证券期货机构监管通讯》中曾对资管产品估值管理作出风险警示。深圳证监局指出,在日常监管中关注到,部分机构管理的私募资管计划在投资私募债过程中存在估值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一是未按照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对私募资管计划进行公允估值;二是对不同产品持有的同类资产采用不同估值方式,违反了相关法规关于估值一致性的规定。

  深圳证监局表示,各机构应高度重视产品估值管理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合规意识,严格落实《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严格限制使用成本法。

  二是完善估值管理内控机制,建立关于产品估值一致性的定期复核和审阅机制,确保估值程序和技术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应优先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只有在无法取得相关资产或负债可观察输入值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