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五粮液为什么要收购宜宾纸业,股票发展历程
1:五粮液集团、天原化工集团、丝丽雅集团、国营812厂(军工)、宜宾纸业、宜宾电厂 这些企业要招人吗 我...
国营的企业有:五粮液集团、天原化工集团、丝丽雅集团、国营812厂(军工)、宜宾纸业、宜宾电厂
私营企业:宜宾惊雷科技、宜宾伊利集团(水电)、宜宾叙府龙芽科技
2:五粮液掉队茅台的病根何在
关联公司持股奇瑞的子公司,就被市场误认为要造车,五粮液这次的“被跨界”,搞得大家都有点尴尬。没办法,人红是非多。
在业绩上,五粮液仍然是实力强劲的白酒龙头,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19.78亿元,同比增长24.17%,净利润69.65亿元,同比增长36.53%,仅次于贵州茅台。
但是,其与贵州茅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要知道,贵州茅台在体量上超越五粮液,仅仅是2013年的事儿。
眼看着贵州茅台就要突破万亿市值,而曾经的酒王五粮液只能跟着涨到两三千亿,心里的落寞有谁知
因为五粮液在品牌、定位、产品和战略等层面“不够专注”,埋下了如今掉队茅台的“祸根”。但从长远上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五粮液向左而茅台向右的问题。
定位缺失,被茅台弯道超越
“民间股神”林园被问到为何选择贵州茅台这个标的的时候说,本来是想投资五粮液,研究员们分析了之后,发现贵州茅台可能更有价值,于是重仓买入。
看来,五粮液(000858.SZ)掉队贵州茅台的“祸根”,早已埋下。
尽管茅台比五粮液名头大得多,全国评酒会举办了五届,每一届茅台都是第一名酒,但是,早些年,五粮液的体量比贵州茅台大得多。
1998年第一次PK,五粮液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是贵州茅台(600519.SH)的4倍以上。
到了2005年,尽管五粮液的体量仍然是贵州茅台的2倍以上,但贵州茅台天生“国酒”的优势慢慢发挥出来,净利润已经大幅领先。
这种状态持续多年,一直到2013年,主要针对高端白酒的行业调整让五粮液开始了下坡状态,然而贵州茅台几乎不受影响,继续保持高增长,一举在营收规模上超越五粮液。
等到五粮液花几年走出调整期,已经难以望茅台项背。
每一次行业下挫,都是发现真正强者的绝佳机会。潮退后,裸泳者终将现身。
近些年,贵州茅台一直在重申自己“国酒”的地位,销售一骑绝尘,甚至一度成了“收藏品”和“硬通货”。
五粮液在产品线上的混乱,正好给了坚持高端定位的贵州茅台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
2015年和2016年,五粮液高价位酒(五粮液为主)均占白酒板块业绩的76%左右,中低价位酒占24%左右。
而贵州茅台,2014年-2016年茅台酒(高档)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7%左右,系列酒(中低档)只占了一丢丢。
有了品牌溢价和终端销售,自然能获得更高营收和利润,茅台酒的毛利率超过90%,而五粮液为75%。我们总不能怪茅台酒太“暴利”吧
品牌混乱,旗下几百个产品系列
消费终端一般所说的茅台和五粮液,其实是指“飞天茅台”(普茅)和“普五”这两款大家所熟知的产品。在主品牌之外,两大酒王都有些子品牌,即所谓的系列酒。
贵州茅台的系列酒,包括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等,但体量很小,2014年-2015年每年占3%左右的份额,2016年之后略有升高。
但是,五粮液的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五粮液旗下的品牌以五粮液为主,交杯牌五粮液、五粮液1618、五粮液低度系列为辅,五个个性化品牌为补充,另外还有五粮液的诸多系列酒品牌。
正是因为品牌线太过混乱,五粮液和五粮液集团近些年也开始清理部分系列品牌。2016年,茅台至少清理了15个总经销品牌,清理产品300多个。
即使到现在,五粮液旗下的品牌系列,仍然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斑马消费伟哥在五粮液发现,其旗下的产品系列多达124个,这124个系列下面到底有多少种产品,难以计数。
五粮液集团控制的另外两家酒业公司,生态酿酒有限公司和保健酒有限公司,分别有23个产品系列和14个产品系列。
这种混乱的品牌状况,极易影响五粮液的品牌美誉度,比如说五粮液旗下的“四方见喜”和“锦上添花”两个品牌,因违规宣传和违规招商,被公司终止。
另外,还容易造成内部的无序竞争,比如说,五粮液集团旗下多个公司都有“古色金香”系列,而上述提到的“四方见喜”和“锦上添花”,包装直接仿制了五粮液的核心产品“普五”。
更严重的是,这些品牌一旦经营不善,还会直接拖累公司的业绩。
五粮液近年一桩涉案金额过亿的借款诉讼,就直接与浏阳河酒业有关,此前浏阳河酒业乃是五粮液的联营企业。
五粮液多元化,茅台立足酒业集团
白酒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获取了大量的利润,总要做一些投资业务,用钱生钱。
贵州茅台及茅台集团也偶有金融、地产、基建方面的投资,整体来说,还是立足于酒业集团,除了茅台和习酒,旗下还有葡萄酒集团和保健酒集团。
而五粮液则走了一条彻底的产业多元化的路线,涉及塑胶、玻璃、药业、化工等多个行业。
五粮液集团旗下的主要公司包括普什集团、环球集团、圣山莫林实业集团、安吉物流、海大橡胶等,另外还有五粮液和宜宾纸业(600793.SH)两家上市公司。
根据两家集团的对外披露,2017年茅台集团的营业收入预计突破600亿元,而五粮液预计将超过800亿元。
尽管目前五粮液的市值仅为贵州茅台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五粮液集团旗下的多项资产,已经成为了行业或区域龙头,待这些公司陆续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其未来亦不可估量。
也就是说,在茅台跳过五粮液直接参与全球酒王之争的时候,五粮液“把鸡蛋分散到多个篮子里”。
白酒座次之争,除了是品牌和销售之争,同样也是资产之争。
洋河股份(002304.SZ)一直在冲击五粮液白酒老二的位子,把泸州老窖也甩开了很远。但随着泸州老窖持股(000568.SZ)的华西证券和泸州银行陆续上市,其身家也会水涨船高。
所以说,五粮液和茅台之争,远未到可以排出座次的时候。
3: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详情
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44年的四川省宜宾造纸厂,是我国生产新闻纸、铜版原纸、纸袋纸、牛皮卡纸的九大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制浆能力为20万吨,新闻纸设计生产能力为8万吨。1988年5月,四川省宜宾造纸厂经宜宾地区行署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独家发起设立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宜宾地区分行批准本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个人股股票3,000万元,截止1990年3月实际发行2,580万元。1989年11月,本公司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3日,国家体改委以体改生(1993)190号文批准本公司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试点。1997年2月20日,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34号文批准,本公司社会公众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根据1997年5月21日股东大会决议,本公司于1997年6月26日实施每10股送红股3股的分配方案,本公司股本由8,100万股变更为10,530万股;1998年经国家财政部财管字(1998)42号文件批准,本公司国家股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7,176万股国家股中的2,000万股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本为:国家股5,176万股、法人股2,000万股、社会公众股3,354万股。
本公司第一大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第二大股东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14日 分别与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签定了《国家股股权托管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协议》。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本公司5176万国家股股权(占总股本的49.15%)中除所有权和处置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含收益权)全部委托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行使。托管期限至2006年6月30日止。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国有法人股股权(占总股本的19%)中除所有权和处置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含收益权)全部委托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行使。托管期限至2006年6月30日止。
上述2003年4月14日签订的《国家股股权托管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协议》在2006年6月30日到期后,两大股东又于2006年9月4日分别与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重新签订《 授权经营和管理协议》,新签订的协议授权经营和管理范围为除处置权和所有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期限从2006年9月4日至2008年9月l 日止。
2008年4月,根据宜宾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宜宾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终止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授权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和管理的批复》(宜国资委【2008】52号)文件,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第二大股东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17日分别同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国家股股权托管终止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终止协议》。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终止托管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国有法人股股权合计60691800股,占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的57.63%。按照终止托管协议,终止托管从协议签字之日(即2008年4月17日)生效。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本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8月22日以川国资产权【2006】234号文件批准以及公司2006年8月28日的股东大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价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每10股送3.3股,公司于2006年9月18日正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完成后,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4377.6583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1.57%;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1691.5217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6.06%。股权分置改革后,两大股东所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为6069.18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7.63%。
4:急求财务管理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案例
五粮液“造车”的战略分析
去年,大量业外资本涌向中国最后一个暴利孤岛——汽车产业。德隆、科龙、美的、新飞、奥克斯、云南红塔、波导、力帆等公布和实施自己的造车计划,年底,又爆出五粮液集团也要进军汽车产业的新闻。
五粮液总裁王国春有个梦想:在未来几年中,至少应该形成两三个与酒业比肩的产业。中国酒业老大有着强烈的多元化冲动。五粮液-[飞诺网
从新闻角度说, 2003 年的五粮液集团至少有两大热点:一是“投资百亿上芯片”;二是“进军汽车产业”。这两大新闻,都在业界、媒体和资本市场引起了高度关注。
我相信王国春的确有多元化扩张的意向和欲望,但是,我同时也相信五粮液集团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业务战略。也就是说,王国春那里没有一个 5 年后的战略目标和产业结构图,更不可能有一份可操作的产业拓展规划。
在这个意义上说,五粮液的芯片和汽车,只是一种想法和试探。
五粮液集团为何有强烈的多元化扩张冲动他们的主业怎么了他们到业外发展的胜算有几筹以及他们在操作中应该避免哪些风险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论题。
1 、 五粮液的主业分析
五粮液的主业是白酒。中国白酒市场的容量,大约在 250 万到 300 万吨之间。五粮液的年销售量在 30 万吨左右。大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十几,已经是中国白酒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了。
白酒业的整体趋势是市场正在不断萎缩,如果五粮液销量达到 50 万吨,市场份额将达到百分之二十多。
传统的专业化论者提出,五粮液在酒业中的空间仍然很大,而且,五粮液还可以走国际化道路,把五粮液品牌做成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他们以此反对五粮液搞多元化扩张。
其实,那些专业化论者,都是在犯教条主义毛病。
首先,白酒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即使与啤酒相比,运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品牌、不同品种的啤酒,在价格上的差异不会很大,最多相差
一两倍。但是,白酒的高端价格和低端价格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五粮液不断扩大产能,不断扩大供给,那么量大必然价跌。销售越多,利润相反会越低。
而且,作为价值 210 亿的驰名商标,五粮液还不能跨地域并购发展。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名酒,一旦异地酿造生产,那么这个品牌就做死了。试想,如果茅台、五粮液在哈尔滨、济南或广州也能生产,你凭什么卖到三、四百元一瓶
五粮液在酒业领域做得非常成功决非侥幸,而是因为万国春在白酒业务上的经营战略非常出色。
王国春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主品牌走价、子品牌(五粮春、金六福等等系列)走量的策略,兼顾了高端市场和中端市场,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两对关系。
而且,王国春还对市场采用饥饿疗法,对有 10000 瓶市场容量的市场,只供给 8000
瓶五粮液,保持名酒的稀缺性,保证产品提价权始终保持在自己手上。去年,五粮液提价幅度大约在 30%
左右。如果五粮液不断扩大白酒产能,饱和供给,那么,价格控制权就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上了。
其次,白酒想走国际市场的想法在现实中也是没有多少可操作性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比,人头马不好喝,至少我就不喜欢喝,但是有时还不
得不喝,原因是有些场合需要人头马来表达一种文化或商业氛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并不是主流文化,而酒精饮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消费的内涵。这个因素,决定
了五粮液、茅台等国酒,出口也主要是华侨消费的特点。白酒业对国际市场不能抱太多幻想。
基于对五粮液主业的分析,我是支持王国春搞多元化扩张的。至于做什么、怎么做,那是另一回事。
2 、 五粮液的多元化冲动
王国春的多元化梦想,五粮液的多元化冲动,都有非常客观、非常现实的动因和压力。
首先,五粮液在四川是个大户,而四川是个相对落后而又具有强烈发展欲望的穷省。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角度,当然希望五粮液集团能够再立新功,为四川省和宜宾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五粮液在资本市场上算得上是绩优股,利润不分配,还在不断增资扩股,几十亿躺在银行里生利息,对投资者也没法交代。
第三,主业的扩张空间有限,且从企业利益角度说,主业过度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要想做大规模,就只有跨过行业界线,拓展新的事业领域了。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促使五粮液不得不走多元化扩展之路。
其实,五粮液在过去 5 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投资机会。与主业相关的项目有:矿泉水、酒精、威士忌,以及塑料制品和包装印刷等。与主业不相关的有服装、电子、制药等。
但是,五粮液迄今为止的多元化,除了为主业白酒做配套的塑料制品和印务外,其它业务均乏善可陈。
除了自建项目的失败,在对外参股并购方面,五粮液也未见起色。 1998 年 9 月,五粮液集团从宜宾市国资局受让了宜宾纸业
2000 万股国家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但“临危受命”的五粮液集团一直没有对宜宾纸业进行实质性重组,最终把这部分股权托管给了宜宾天原集团。
五粮液的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同五粮液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形成了巨大落差。在仔细研究五粮液的相关企业资料,特别是在浏览了五粮液
集团的网站后,我深切地感到,五粮液地“国企”味道还是很浓,他们在战略思路、管理理念方面,比海尔、万科、联想、 TCL 等,至少有 5
年的差距。最简单的两个例子:王国春在媒体上出现时,第一个头衔是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他们的“第一步战略”、“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的提法,表
明他们对作为一门专业学问的《企业战略》,还根本没有入门。
五粮液在多元化道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不是资金实力,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他们自身的战略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
当媒体上在讨论五粮液百亿资金造芯片时,我都懒得参与。有媒体约我评论五粮液造芯,我只简单回了一句:人家只是开玩笑而已,我们又何必郑重其事
如果只是开玩笑,倒是好事。问题是,我在研究五粮液资料时,发现他们是真有过造芯的想法,而且是真准备去做的。
从企业战略角度说,企业要做好一项业务(不管是传统主业,还是新事业领域),都必须具备两个体系:一个是资源体系、一个是能力体系。从这两个体系角度考察、论证一下,就能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了。
资源体系可以建设,能力体系可以培养、提升,所以,我反对“专业化”论者。就目前五粮液的企业状况看,是应该积极拓展新事业领域的了。问题是五粮液适合干什么,该怎么做好新业务。
如果你问我,五粮液在多元化拓展方面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那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五粮液的问题不在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上,也不
在集团或总部的资金层面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在集团层面的战略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上。德隆、格林柯尔的产业布局和产业整合理念,海尔的
企业文化等等,都值得五粮液集团好好学习的,虽然他们未必比五粮液更有钱,虽然他们也有各自的问题。
3 、 五粮液在汽车行业能有多大生存空间
关于五粮液进军汽车产业的消息,现在能确认的只是该集团旗下的普什公司承接了某汽车厂商的一套外观模具。至于五粮液会不会进入整车制造行业,该集团负责人刻意神秘,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直到 2003 年底,王国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才明确说,汽车是消费产品,市场很大。汽车业恐怕是中国经济中的最后一块大蛋糕,现在不进去,以后更难进入。“如果今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全部被外国公司瓜分掉,对我们民族工业是一个损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入。”
我们假定五粮液真的要进入整车制造业,来分析一下五粮液将要面对的行业格局。
从价格角度说,国际上整车毛利大约在 5 %左右,而国内整车毛利在 20 %以上。似乎空间很大。
但是,从产能和市场容量角度说,国内汽车产业已经是严重过剩了。 2002 年时,国内汽车产能为 490 万辆,而市场容量约为
330 万辆。 2002 年全国汽车产量增幅为 51.4% 。而按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预测,两年内的国内市场需求年均增幅为 21 。 4 %。
更重要的是,除了国内汽车三巨头上汽、一汽和二汽都在加强与国际汽车巨头合作,增资扩能外,二线厂商如广汽、华晨等,也在按同样的套
路拼命扩张。而三线的厂商如福建东南、浙江吉利等也在冒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悲壮扩能。对三线厂商来说,一年万把辆的产量,根本没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可言。
吉利豪情在利润最低潮时,一辆车的利润只有 100
多元。有媒体形容三线厂商的境遇是:“增资无底洞,利润低顶棚”。但是,对三线厂商来说,不冒风险增资扩能,就是死路一条。冒险一博,说不定还能柳暗花
明,绝处逢生。大概这就是吉利千方百计寻求上市,打通融资渠道的苦衷吧。
对五粮液而言,汽车业这块大蛋糕,本身就是一块有许多强者在争抢着的蛋糕,五粮液挥舞一把什么样的刀,以何种途径挤进这场强者之间的博弈,准备切这块蛋糕的哪个部分,这是值得斟酌、推敲和考量的。
即使是刚刚闯入汽车业的德隆、格林柯尔、美的,也都是定位非常清晰,都是找准一个非常确定的细分市场,通过并购快速进入。无论是产业
整合能力还是资本运作能力,这些企业都是跨行业运作的高手,都有迅速整合并消化收购资产的良好记录。对这些企业来说,行业壁垒问题不大,门槛不高。一句
话,它们是产业界的食肉动物。
相比较之下,五粮液至今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运作的成功经验。除了白酒行业,五粮液尚未证明自己也是食肉动物。而食草动物要进入这场残酷的生存竞争,将会是十分危险的。
毕竟,中国汽车业的暴利是建立在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管制基础之上的,在 WTO 规则之下,壁垒和管制将逐步弱化,最终将使汽车行业回归到它应该的定位上去,那就是开放性、竞争性行业。那时,它的价格畸高的特点将消失。
在我看来,近年来上千亿资金以蝗虫效应之迅猛态势进入汽车业,将使这个行业的主旋律提前演变为价格竞争。我预计, 2005 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全面陷入价格竞争。
4 、五粮液应该怎么切入汽车行业 ?
五粮液和汽车企业渊源很深。当年白酒利高时,不少汽车企业进入白酒业。猎豹汽车“贴上”五粮液后,金六福酒“到去年捞回的收入,已高
达 17 亿”。生产微型汽车的长安集团斥资 1
个亿与五粮液合作贴牌生产的“长安星”白酒也将面世。这些合作关系,为五粮液在汽车业中创造了人脉与机会,相信,五粮液旗下的普什公司能承接到汽车模具加
工合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人脉关系。
这种人脉关系,也为五粮液集团近距离观察汽车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业是一部引进、模仿的历史。 50
年代用苏联图纸生产解放牌卡车和北京吉普、上海轿车。改革开放后,则从桑塔纳、捷达引进开始,用西方技术开发国内市场。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一言蔽之可
曰:车型决定企业命运。上汽引进桑塔纳,一汽引进奥迪,车型选好了,企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二汽引进雪铁龙,车型“尚可”,市场“尚可”,企业状况也
“尚可”;而广汽则命运先苦后甜,引进标致失败,后来引进本田,又迅速反败为胜。
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引进时,选对车型是经营致胜的关键。这大概也是华晨拼命粘住宝马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王国春接触的国内汽车厂商那里,他看到的也许是汽车制造商技术水平不过尔尔、管理能力不过尔尔,并无神奇出色之处。不过是把发动
机、齿轮箱、车壳、轮胎等拼装到一起。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有这样看法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事实上这种看法并非全错。在中国,由于垄断、管制和行政保护,
的确有些企业不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也能过得很好。反正质量的低劣和成本的高昂,都有国内消费者来埋单。比如,以前的汽车业就是如此。
但是汽车业毕竟不同于其它行业。我们不谈技术和研发,仅仅从组装工艺角度说,一辆汽车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牵涉到上万个零件。它还需要
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采购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这些都需要经验和技能。五粮液在酿造业的经验和业务能力,对汽车行业不能构成资源共享关系。相反,有家电制造
业运作经验的格林柯尔和美的,倒更能够从工艺、品管和流程控制角度去理解汽车业。
在一篇题目叫《王国春与五粮液的多元化之梦》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据了解,五粮液将生产个性化色彩较浓的车型,比如同样是轿车,
他们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设计轿车的颜色、款色、内部配置等……”如果是制造业者,在说类似的话时,一定会考虑到“工艺”和“成本”两个概念:汽车改变颜色
喷一次漆成本多少改变款式开一副模具成本多少
假如五粮液下定决心要进入汽车业,我认为必须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用先并购,后合作的方式,稳健切入,稳健发展。
“先并购”是指,现在国内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物色一家并购对象,成为其控股者,或者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在汽车行业里建立一个桥
头堡。“后合作”是指,用这块收购来的资产作为根据地,利用其生产许可证或者说壳资源,寻求国际产业资本的合作,共同注资,建立合资公司。除了选车型外,
五粮液只要管业务后端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外,前端的采购、技术和管理都委托给外方。至少三年内不要去抢管理权。
车型选定后,可以采用一条已经充分成熟的引进套路:先原厂零部件组装,逐步过渡到零部件国产化。
另一种可考虑的方式是,作为参股股东与国际厂商、国内厂商合作组建新的股份有限公司。
无论哪一种合作方式,财务上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哪怕因此会多缴税。确保汽车项目成为集团的一个持久稳定的利润来源。
不必把管理权死死抓在自己手上。国际上的五星级酒店,就鲜有酒店主自己经营的,他们通常是把自己的产业委托专业化的“酒店管理集团”去打理的。
最后,关于五粮液多元化问题,我想谈几句题外话:通过阅读五粮液的各种资料,浏览五粮液集团的网站,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五粮液与海
尔、联想、美的等企业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国企的痕迹时隐时现。至少,在企业架构上,五粮液似乎没有一个高素质专门班子去规划公司战略。而目前的五粮液集
团,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大调整阶段,无论是芯片还是汽车,哪个项目都会是百亿级的大投资。
5:急求财务管理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案例
五粮液“造车”的战略分析
去年,大量业外资本涌向中国最后一个暴利孤岛——汽车产业。德隆、科龙、美的、新飞、奥克斯、云南红塔、波导、力帆等公布和实施自己的造车计划,年底,又爆出五粮液集团也要进军汽车产业的新闻。
五粮液总裁王国春有个梦想:在未来几年中,至少应该形成两三个与酒业比肩的产业。中国酒业老大有着强烈的多元化冲动。五粮液-[飞诺网FENO.CN]
从新闻角度说, 2003 年的五粮液集团至少有两大热点:一是“投资百亿上芯片”;二是“进军汽车产业”。这两大新闻,都在业界、媒体和资本市场引起了高度关注。
我相信王国春的确有多元化扩张的意向和欲望,但是,我同时也相信五粮液集团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业务战略。也就是说,王国春那里没有一个 5 年后的战略目标和产业结构图,更不可能有一份可操作的产业拓展规划。
在这个意义上说,五粮液的芯片和汽车,只是一种想法和试探。
五粮液集团为何有强烈的多元化扩张冲动他们的主业怎么了他们到业外发展的胜算有几筹以及他们在操作中应该避免哪些风险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论题。
1 、 五粮液的主业分析
五粮液的主业是白酒。中国白酒市场的容量,大约在 250 万到 300 万吨之间。五粮液的年销售量在 30 万吨左右。大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十几,已经是中国白酒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了。
白酒业的整体趋势是市场正在不断萎缩,如果五粮液销量达到 50 万吨,市场份额将达到百分之二十多。
传统的专业化论者提出,五粮液在酒业中的空间仍然很大,而且,五粮液还可以走国际化道路,把五粮液品牌做成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他们以此反对五粮液搞多元化扩张。
其实,那些专业化论者,都是在犯教条主义毛病。
首先,白酒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即使与啤酒相比,运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品牌、不同品种的啤酒,在价格上的差异不会很大,最多相差
一两倍。但是,白酒的高端价格和低端价格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五粮液不断扩大产能,不断扩大供给,那么量大必然价跌。销售越多,利润相反会越低。
而且,作为价值 210 亿的驰名商标,五粮液还不能跨地域并购发展。茅台、五粮液之类的名酒,一旦异地酿造生产,那么这个品牌就做死了。试想,如果茅台、五粮液在哈尔滨、济南或广州也能生产,你凭什么卖到三、四百元一瓶
五粮液在酒业领域做得非常成功决非侥幸,而是因为万国春在白酒业务上的经营战略非常出色。
王国春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主品牌走价、子品牌(五粮春、金六福等等系列)走量的策略,兼顾了高端市场和中端市场,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两对关系。
而且,王国春还对市场采用饥饿疗法,对有 10000 瓶市场容量的市场,只供给 8000
瓶五粮液,保持名酒的稀缺性,保证产品提价权始终保持在自己手上。去年,五粮液提价幅度大约在 30%
左右。如果五粮液不断扩大白酒产能,饱和供给,那么,价格控制权就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上了。
其次,白酒想走国际市场的想法在现实中也是没有多少可操作性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比,人头马不好喝,至少我就不喜欢喝,但是有时还不
得不喝,原因是有些场合需要人头马来表达一种文化或商业氛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并不是主流文化,而酒精饮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消费的内涵。这个因素,决定
了五粮液、茅台等国酒,出口也主要是华侨消费的特点。白酒业对国际市场不能抱太多幻想。
基于对五粮液主业的分析,我是支持王国春搞多元化扩张的。至于做什么、怎么做,那是另一回事。
2 、 五粮液的多元化冲动
王国春的多元化梦想,五粮液的多元化冲动,都有非常客观、非常现实的动因和压力。
首先,五粮液在四川是个大户,而四川是个相对落后而又具有强烈发展欲望的穷省。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角度,当然希望五粮液集团能够再立新功,为四川省和宜宾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五粮液在资本市场上算得上是绩优股,利润不分配,还在不断增资扩股,几十亿躺在银行里生利息,对投资者也没法交代。
第三,主业的扩张空间有限,且从企业利益角度说,主业过度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要想做大规模,就只有跨过行业界线,拓展新的事业领域了。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促使五粮液不得不走多元化扩展之路。
其实,五粮液在过去 5 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投资机会。与主业相关的项目有:矿泉水、酒精、威士忌,以及塑料制品和包装印刷等。与主业不相关的有服装、电子、制药等。
但是,五粮液迄今为止的多元化,除了为主业白酒做配套的塑料制品和印务外,其它业务均乏善可陈。
除了自建项目的失败,在对外参股并购方面,五粮液也未见起色。 1998 年 9 月,五粮液集团从宜宾市国资局受让了宜宾纸业
2000 万股国家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但“临危受命”的五粮液集团一直没有对宜宾纸业进行实质性重组,最终把这部分股权托管给了宜宾天原集团。
五粮液的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同五粮液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形成了巨大落差。在仔细研究五粮液的相关企业资料,特别是在浏览了五粮液
集团的网站后,我深切地感到,五粮液地“国企”味道还是很浓,他们在战略思路、管理理念方面,比海尔、万科、联想、 TCL 等,至少有 5
年的差距。最简单的两个例子:王国春在媒体上出现时,第一个头衔是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他们的“第一步战略”、“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的提法,表
明他们对作为一门专业学问的《企业战略》,还根本没有入门。
五粮液在多元化道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不是资金实力,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他们自身的战略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
当媒体上在讨论五粮液百亿资金造芯片时,我都懒得参与。有媒体约我评论五粮液造芯,我只简单回了一句:人家只是开玩笑而已,我们又何必郑重其事
如果只是开玩笑,倒是好事。问题是,我在研究五粮液资料时,发现他们是真有过造芯的想法,而且是真准备去做的。
从企业战略角度说,企业要做好一项业务(不管是传统主业,还是新事业领域),都必须具备两个体系:一个是资源体系、一个是能力体系。从这两个体系角度考察、论证一下,就能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了。
资源体系可以建设,能力体系可以培养、提升,所以,我反对“专业化”论者。就目前五粮液的企业状况看,是应该积极拓展新事业领域的了。问题是五粮液适合干什么,该怎么做好新业务。
如果你问我,五粮液在多元化拓展方面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那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五粮液的问题不在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上,也不
在集团或总部的资金层面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在集团层面的战略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上。德隆、格林柯尔的产业布局和产业整合理念,海尔的
企业文化等等,都值得五粮液集团好好学习的,虽然他们未必比五粮液更有钱,虽然他们也有各自的问题。
3 、 五粮液在汽车行业能有多大生存空间
关于五粮液进军汽车产业的消息,现在能确认的只是该集团旗下的普什公司承接了某汽车厂商的一套外观模具。至于五粮液会不会进入整车制造行业,该集团负责人刻意神秘,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直到 2003 年底,王国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才明确说,汽车是消费产品,市场很大。汽车业恐怕是中国经济中的最后一块大蛋糕,现在不进去,以后更难进入。“如果今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全部被外国公司瓜分掉,对我们民族工业是一个损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入。”
我们假定五粮液真的要进入整车制造业,来分析一下五粮液将要面对的行业格局。
从价格角度说,国际上整车毛利大约在 5 %左右,而国内整车毛利在 20 %以上。似乎空间很大。
但是,从产能和市场容量角度说,国内汽车产业已经是严重过剩了。 2002 年时,国内汽车产能为 490 万辆,而市场容量约为
330 万辆。 2002 年全国汽车产量增幅为 51.4% 。而按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预测,两年内的国内市场需求年均增幅为 21 。 4 %。
更重要的是,除了国内汽车三巨头上汽、一汽和二汽都在加强与国际汽车巨头合作,增资扩能外,二线厂商如广汽、华晨等,也在按同样的套
路拼命扩张。而三线的厂商如福建东南、浙江吉利等也在冒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悲壮扩能。对三线厂商来说,一年万把辆的产量,根本没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可言。
吉利豪情在利润最低潮时,一辆车的利润只有 100
多元。有媒体形容三线厂商的境遇是:“增资无底洞,利润低顶棚”。但是,对三线厂商来说,不冒风险增资扩能,就是死路一条。冒险一博,说不定还能柳暗花
明,绝处逢生。大概这就是吉利千方百计寻求上市,打通融资渠道的苦衷吧。
对五粮液而言,汽车业这块大蛋糕,本身就是一块有许多强者在争抢着的蛋糕,五粮液挥舞一把什么样的刀,以何种途径挤进这场强者之间的博弈,准备切这块蛋糕的哪个部分,这是值得斟酌、推敲和考量的。
即使是刚刚闯入汽车业的德隆、格林柯尔、美的,也都是定位非常清晰,都是找准一个非常确定的细分市场,通过并购快速进入。无论是产业
整合能力还是资本运作能力,这些企业都是跨行业运作的高手,都有迅速整合并消化收购资产的良好记录。对这些企业来说,行业壁垒问题不大,门槛不高。一句
话,它们是产业界的食肉动物。
相比较之下,五粮液至今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运作的成功经验。除了白酒行业,五粮液尚未证明自己也是食肉动物。而食草动物要进入这场残酷的生存竞争,将会是十分危险的。
毕竟,中国汽车业的暴利是建立在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管制基础之上的,在 WTO 规则之下,壁垒和管制将逐步弱化,最终将使汽车行业回归到它应该的定位上去,那就是开放性、竞争性行业。那时,它的价格畸高的特点将消失。
在我看来,近年来上千亿资金以蝗虫效应之迅猛态势进入汽车业,将使这个行业的主旋律提前演变为价格竞争。我预计, 2005 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全面陷入价格竞争。
4 、五粮液应该怎么切入汽车行业 ?
五粮液和汽车企业渊源很深。当年白酒利高时,不少汽车企业进入白酒业。猎豹汽车“贴上”五粮液后,金六福酒“到去年捞回的收入,已高
达 17 亿”。生产微型汽车的长安集团斥资 1
个亿与五粮液合作贴牌生产的“长安星”白酒也将面世。这些合作关系,为五粮液在汽车业中创造了人脉与机会,相信,五粮液旗下的普什公司能承接到汽车模具加
工合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人脉关系。
这种人脉关系,也为五粮液集团近距离观察汽车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业是一部引进、模仿的历史。 50
年代用苏联图纸生产解放牌卡车和北京吉普、上海轿车。改革开放后,则从桑塔纳、捷达引进开始,用西方技术开发国内市场。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一言蔽之可
曰:车型决定企业命运。上汽引进桑塔纳,一汽引进奥迪,车型选好了,企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二汽引进雪铁龙,车型“尚可”,市场“尚可”,企业状况也
“尚可”;而广汽则命运先苦后甜,引进标致失败,后来引进本田,又迅速反败为胜。
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引进时,选对车型是经营致胜的关键。这大概也是华晨拼命粘住宝马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王国春接触的国内汽车厂商那里,他看到的也许是汽车制造商技术水平不过尔尔、管理能力不过尔尔,并无神奇出色之处。不过是把发动
机、齿轮箱、车壳、轮胎等拼装到一起。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有这样看法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事实上这种看法并非全错。在中国,由于垄断、管制和行政保护,
的确有些企业不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也能过得很好。反正质量的低劣和成本的高昂,都有国内消费者来埋单。比如,以前的汽车业就是如此。
但是汽车业毕竟不同于其它行业。我们不谈技术和研发,仅仅从组装工艺角度说,一辆汽车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牵涉到上万个零件。它还需要
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采购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这些都需要经验和技能。五粮液在酿造业的经验和业务能力,对汽车行业不能构成资源共享关系。相反,有家电制造
业运作经验的格林柯尔和美的,倒更能够从工艺、品管和流程控制角度去理解汽车业。
在一篇题目叫《王国春与五粮液的多元化之梦》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据了解,五粮液将生产个性化色彩较浓的车型,比如同样是轿车,
他们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设计轿车的颜色、款色、内部配置等……”如果是制造业者,在说类似的话时,一定会考虑到“工艺”和“成本”两个概念:汽车改变颜色
喷一次漆成本多少改变款式开一副模具成本多少
假如五粮液下定决心要进入汽车业,我认为必须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用先并购,后合作的方式,稳健切入,稳健发展。
“先并购”是指,现在国内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物色一家并购对象,成为其控股者,或者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在汽车行业里建立一个桥
头堡。“后合作”是指,用这块收购来的资产作为根据地,利用其生产许可证或者说壳资源,寻求国际产业资本的合作,共同注资,建立合资公司。除了选车型外,
五粮液只要管业务后端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外,前端的采购、技术和管理都委托给外方。至少三年内不要去抢管理权。
车型选定后,可以采用一条已经充分成熟的引进套路:先原厂零部件组装,逐步过渡到零部件国产化。
另一种可考虑的方式是,作为参股股东与国际厂商、国内厂商合作组建新的股份有限公司。
无论哪一种合作方式,财务上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哪怕因此会多缴税。确保汽车项目成为集团的一个持久稳定的利润来源。
不必把管理权死死抓在自己手上。国际上的五星级酒店,就鲜有酒店主自己经营的,他们通常是把自己的产业委托专业化的“酒店管理集团”去打理的。
最后,关于五粮液多元化问题,我想谈几句题外话:通过阅读五粮液的各种资料,浏览五粮液集团的网站,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五粮液与海
尔、联想、美的等企业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国企的痕迹时隐时现。至少,在企业架构上,五粮液似乎没有一个高素质专门班子去规划公司战略。而目前的五粮液集
团,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大调整阶段,无论是芯片还是汽车,哪个项目都会是百亿级的大投资。
6: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详情
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44年的四川省宜宾造纸厂,是我国生产新闻纸、铜版原纸、纸袋纸、牛皮卡纸的九大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制浆能力为20万吨,新闻纸设计生产能力为8万吨。1988年5月,四川省宜宾造纸厂经宜宾地区行署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独家发起设立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宜宾地区分行批准本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个人股股票3,000万元,截止1990年3月实际发行2,580万元。1989年11月,本公司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3日,国家体改委以体改生(1993)190号文批准本公司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试点。1997年2月20日,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34号文批准,本公司社会公众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根据1997年5月21日股东大会决议,本公司于1997年6月26日实施每10股送红股3股的分配方案,本公司股本由8,100万股变更为10,530万股;1998年经国家财政部财管字(1998)42号文件批准,本公司国家股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7,176万股国家股中的2,000万股以协议方式转让给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股本为:国家股5,176万股、法人股2,000万股、社会公众股3,354万股。
本公司第一大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第二大股东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14日 分别与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签定了《国家股股权托管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协议》。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本公司5176万国家股股权(占总股本的49.15%)中除所有权和处置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含收益权)全部委托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行使。托管期限至2006年6月30日止。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万国有法人股股权(占总股本的19%)中除所有权和处置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含收益权)全部委托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行使。托管期限至2006年6月30日止。
上述2003年4月14日签订的《国家股股权托管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协议》在2006年6月30日到期后,两大股东又于2006年9月4日分别与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重新签订《 授权经营和管理协议》,新签订的协议授权经营和管理范围为除处置权和所有权以外的其他股东权利,期限从2006年9月4日至2008年9月l 日止。
2008年4月,根据宜宾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宜宾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终止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授权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和管理的批复》(宜国资委【2008】52号)文件,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第二大股东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17日分别同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国家股股权托管终止协议》和《国有法人股股权托管终止协议》。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终止托管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国有法人股股权合计60691800股,占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的57.63%。按照终止托管协议,终止托管从协议签字之日(即2008年4月17日)生效。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本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8月22日以川国资产权【2006】234号文件批准以及公司2006年8月28日的股东大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价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每10股送3.3股,公司于2006年9月18日正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完成后,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4377.6583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1.57%;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1691.5217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6.06%。股权分置改革后,两大股东所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为6069.18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7.63%。
- 上一篇:益k线
- 下一篇:亚洲一号操盘,股市考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