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财经

每股收益作为一种绩效指标的重要性

时间:2021-11-26 06:50

  请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完成工作 “每股收益含金量”有什么作用

   每股收益含金量
每股收益含金量
让上市公司的利润粉饰行为无处遁形
序言: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支撑”的情况下,通常很难从上市公司发布的报告中找到判断投资风险的依据,从而增加投资风险。国际现金流俱乐部正式基于保护普通投资者角度,通过研究发现:“每股收益现金含量”指标最能直接的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风险,最能揭露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粉饰企业每股收益的可能性。
公式:每股收益含金量=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每股收益
(1) 当每股收益(每股利润)为正数时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销售现金回笼能力越强。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主营业务竞争能力越强。
比例越高,代表利润(每股收益)含金量高。
比例为负数,如果应收账款又大幅增长,代表每股收益造假可能性极大。
(2) 当每股收益(每股利润)为负数时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销售现金回笼能力越弱。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主营业务竞争能力越弱。
比例越高,代表公司面临的现金流危机越重。
比例为负数,代表主营业务经营仍然正常,但可能出现了其它投资方面重大损失。
举例说明:
特变电工 股票代码:600089 每股收益:0.53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0.43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 0.81(正常)
神州泰岳 股票代码:300002 每股收益:0.47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0.05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 - 0.11(异常)
万邦达 股票代码:300027 每股收益:0.22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0.79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 - 3.59(非常异常)
黔源电力 股票代码:002039 每股收益:-1.46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1.49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 - 1.02(主营业务正常)
凤凰股份 股票代码:600716 每股收益:-0.004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0.33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82.5 (现金回笼力弱)
深度分析:
一、为什么上市公司会造假
造假收益大大高于造假成本,这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当上市公司出现现金流危机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来自更多的银行融资、股票市场再融资等资金,往往通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的方式来虚增利润,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数。在此为基础,通过和第三方(往往是庄家)达成某种默契,采用制造炒作题材的方式来推高股价,获取大量的利益。到底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利益,我们通过分析,主要总结如下几点:
1、 银行融资额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可以通过银行质押获得贷款,那么股票价格越高,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就越大,这样一来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向银行贷款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
2、 获得股票市场再融资:公司连续盈利,通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虚增每股收益就成了重要的砝码。
3、 股票低吸高抛收益:与第三方勾结,达成某种默契,通过打压股价来低吸,再通过制造题材来拉高股价,进而直接获取股票市场的收益,这种手法往往基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获得直接的财富效益。
4、 获得其他方面收益:上市公司通过上述手法获得更多资金后,可以用于更多广泛的渠道,获得而外的投资收益。
5、 避免现金流断裂危机:相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目的,这个利益的获取的动机应该说是更加人道的,因为这种动力至少还证明上市公司经营者有良心,还想持续经营这个企业。
二、上市公司通常会怎么造假
造假手段五花八门,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普通投资者又因信息极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的造价行为大多不易被曝光,这是上市公司监管的一大难题。但是我们经过研究和总结,就上市公司的造价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收益造假,即利润造假;另一类是现金流造假。在此对这两类造假进行分析的阐述:
1、 收益造假:这类造假往往通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来说,是通过一个熟悉客户来签订一些虚假合同,虚开销售发票的形式来实现收入增加,同时通过减少摊销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的方式来减少成本,从而虚增收益。这种造假行为,往往从法理上讲,往往很难找出它的违法痕迹的,也很具备隐蔽性。
2、 现金流造假:现金流从本质上讲,是不能造假的,如果有这种行为,通常是违法法理的。但可以操纵,而且这种操纵行为更具隐蔽性,一般的投资者很难发现。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上市公司主要的现金流操纵手法:
(1)、直接虚构进账单、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
(2)、利用未达账项操纵银行存款余额
(3)、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经营性现金流出
(4)、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
(5)、将投资性流入粉饰为经营性流入
(6)、将筹资性流入粉饰为经营性流入
三、如何判断上市公司造假行为
1、收益造假: 这类造假行为,通过三个指标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一个是“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一个是“存货”的大幅增加,而与此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减少,甚至出现负数。
2、现金流造假:
前已述及,有些上市公司非常狡猾,你不能直接从经营性现金流找出破绽,但俗话说:鸡蛋再密也有缝。通过专业分析,我们认为,除了运用上述“每股收益含金量”指标进行直观判断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辅助指标加以佐证:
(1) 现金支付的人均工资是否合理:如蓝田股份,当初有一大致命的指控就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职工人数”不正常,蓝田股份2000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是2256万元,而年报声称其有员工13000人,如此计算,蓝田股份员工的月工资145元,这明显不符常理,当然蓝田事后在澄清公告称这些员工大部分是不拿工资的,但这个解释不能令人信服。
(2) 现金支付职工的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如当初我们对海螺型材业绩提出疑问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只占销售收入1%,感觉明显偏低,当然有异常不等于有问题。对于该指标,笔者还经常纵向对比(包括历年年报数对比、中报数对比,同年年报、中报数对比)以及横向对比(一般以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销售成本”这个指标与同业公司对比)。不管是纵向、横向,只要发现异常,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3) 把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表关联起来看:这个需要相当的专业支撑。 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等项目的对应关系;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应付帐款”、“应付票据”、“预付帐款”等项目对应关系的检查。笔者经常利用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核实其对应项目的准确,但是要注意的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转换时的一些特殊关系,如江铃汽车,他的现金流量表有一个特点是,“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大大低于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笔者当初也将之视为异常,但后面发现,“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也大大低于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经询问公司财务总监,原来,该公司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直接背书购销商品导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同时减少。
(4) 除此之外,对于现金流量表中的“收到其它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其它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要特别关注,这些现金流类似损益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很多公司通过这些项目操纵现金流或者将一些异常的现金收支藏在这些项目里,尤其是这些现金收支定性往往不是很准确,是经营、投资还是筹资往往不是很明确,再加上目前我国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项目没有明细注释,给现金流操纵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的做法是,对于“收到其它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其它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巨大的公司就视为异常,尤其是“收到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天津磁卡,2001年实现收入61587万元,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只有42484万元,折成不含税只有36311万元,也就是说25276万元的销售是挂账的,而与此同时, “收到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是104230万元,就是将“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78949万元全部扣除,净收到“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也有25281万元,而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21353万元,该公司2001年还有一个项目是很特殊的,就是合并范围变化对现金的影响-7261万元,考虑到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的现金支出,天津磁卡2001年经营性现金净额应该也是负数,而且金额巨大。实际上,只要看到这么大的“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就要怀疑该公司如此巨额的现金进进出出干啥去了
(5) 还有几项目也应特别重视,这就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以前上市公司虚增收入,可能直接挂在应收款项上,表现为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虚增上,如银广夏;但蓝田股份造假说明,直接虚增应收款项的造假手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造假虚增的资产更多往非流动资产转移,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象蓝田股份就直接虚增固定资产和建工程,但这种手法也很危险,蓝田股份利用“洪湖水浪打浪”的农牧渔林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好确定作文章,一般企业造假走“固定资产”不好逃过会计师的盘点,但在建工程相对就比较容易,可以以“预付工程款“名义直接虚增“在建工程”发生额。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虚增“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更安全,由于“长期投资”股权比例在20%以下用成本法核算,只要虚增的投资项目股权比例在20%以下一般很容易通过会计师的审计,又由于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对一些非重大投资也不进行抽查,往往设立子公司转移费用也比较安全;至于无形资产虚增则就更安全了,因为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价值更不好认定。在这些造假手法背景下,对引起上市公司非流动资产增加的现金流出要特别关注,尤其是资本运作比较频繁的公司,经常收购其它公司的股权(尤其是关联企业),这些被收购公司往往有质次价高嫌疑,且有转嫁不良资产嫌疑。对于非流动资产规模增长较快而收入规模没有跟上去的上市公司要根据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分析其非流动资产质量。
结语
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魏斯(Weiss)日前表示,1/3美国上市公司可能篡改盈利报告,其主要理由就是“不少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都与对外公布的盈利表现极不一致”,由此可见,现金流信息对评估上市公司盈利信息质量在美国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也正因此,现金流受到上市公司操纵也是情理之中,投资者要注意识别现金流陷阱,并在之基础出分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市公司造假手法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分析方法也要不断跟着创新,这就象电脑病毒一样,经常有新的病毒出现,杀毒软件也需要不断的更新!
附件:
1、2010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含金量(排名) 净利润增长率与每股收益那个更重要

   净利润增长率与每股收益那个更重要
毫无疑问,当然是净利润增长率了,因为这是判断一家企业成长性的关键性指针,而每股收益只是代表了公司净利润平均到每股上的数据而已.
如果现在的净利润对比之前的净利润是倒退,零增长或增长很少,那就表示公司的经营出现了困难,就算它的每股收益很高,也是没意义的,因为它的发展前景不妙;如果对比之前是大幅增长,就是平均每股收益较少,但这证明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在好转或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举例:万科07年每股收益:0.73元,净利润增长率:+110%;宝钢07年每股收益:0.73元,净利润增长率:-2.67%;
这是已经实现的盈利数据;预计:万科08年每股收益:1.25元,净利润增长率:70%;宝钢08年每股收益:0.95元,净利润增长率:26%;
到今天为止,万科:23.22元,宝钢:13.19元;两者在二级市场的表现相差甚远,通过以上例子的说明,就该知道,投资股票其实就是投资未来的预期,所以说净利润增长率比每股收益更重要. 论述题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管理者为什么需要绩效管理管理者承担着组织赋予自己的目标,而每个管理者都是通过自己的业务单元或者团队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管理者都渴望自己在管理上取得成功,因此:    (1)管理者需要有机会将组织的目标传递给团队中的员工,并取得他们对目标的认同,以便团队成员能够共同朝着目标努力。   (2)管理者需要把组织赋予的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头上,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目标不是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团队中的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管理者也需要有机会告诉员工自己对他们的工作期望,使员工了解哪些工作最重要,哪些工作员工自己可以做出决策;管理者也需要让员工知道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4)管理者还常常希望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关于工作计划和项目执行情况,也有关于每个员工的状况的。   这些问题也是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绩效管理提供给管理者一个将组织目标分解给员工的机会,并且使管理者能够向员工说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衡量标准。绩效管理也使管理者能够对绩效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员工为什么需要绩效管理员工在绩效管理中通常是以被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角色出现的,考核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是与不愉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当理解了员工对工作的内在需要后,就会发现绩效考核与管理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需的。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员工在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更多的高级需要有待于满足。每个员工在内心都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绩效,了解自己的工作做得怎样,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首先是出于对安全和稳定的需要,避免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绩效而带来的焦虑。其次,员工也希望自己的工作绩效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另外,员工也需要了解自己目前有待于提高的地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技能更加完善。       员工希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表现,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员工特别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了解和提高自己的绩效,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发展,以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  由于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并分解到每个人,因此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企业的生产力和价值随之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由此而获得。
1、绩效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管理者通过绩效辅导沟通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属通过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对个人和部门的阶段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通过多种方式激励高绩效部门和员工继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低绩效的部门和员工找出差距改善绩效。在绩效反馈面谈过程中,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被考核者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促进个人得到发展;对绩效水平较差的组织和个人,考核者应帮助被考核者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实施举措;在绩效反馈阶段,考核者应和被考核者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并达成共识,被考核者承诺目标的完成。在企业正常运营情况下,部门或个人新的目标应超出前一阶段目标,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经过这样绩效管理循环,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就会得到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通过绩效管理能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同时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2、绩效管理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 企业管理涉及对人和对事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激励约束问题,对事的管理就是流程问题。所谓流程,就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做完了传递给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述四个环节的不同安排都会对产出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极大的影响着组织的效率。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应从公司整体利益以及工作效率出发,尽量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应该在上述四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使组织运行效率逐渐提高,在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逐步优化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3、绩效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一般有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有远期发展目标及近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预期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制定出年度经营计划及投资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企业管理者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向各个部门分解就成为部门的年度业绩目标,各个部门向每个岗位分解核心指标就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 每股收益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越高越好,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每股在一年中所赚得的利润 每股收益呈递减趋势说明什么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
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目前,我国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对于亏损企业而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增加每股亏损金额的潜在普通股。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只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而不考虑不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
(二)分子的调整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当根据下列事项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上述调整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对于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金融工具,仅需调整属于金融负债部分的相关利息、利得或损失。
(三)分母的调整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应当为计算基本
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
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应当根据潜在普通股的条件确定。当存在不只一种转换基础时,应当假定会采取从潜在普通股持有者角度看最有利的转换率或执行价格。
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应当按照其发行在外时间进行加权平均。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当期期初转换为普通股;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发行日转换普通股;当期被注销或终止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发行日转换普通股;当期被注销或终止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按照当期发行在外的时间加权平均计入稀释每股收益;当期被转换或行权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从当期期初至转换日(或行权日)计入稀释每股收益中,从转换日(或行权日)起所转换的普通股则计入基本每股收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