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投资基金要赚钱 光基金经理给力还不行 这些行为
在我们投资过程中,常常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选基金上,力图能找到全市场涨的最好的那只基,但其实,我们投资收益,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客观因素,即基金经理投资水平,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主观行为因素。
所以即使我们从众多的基金中,选到好的基金、好的基金经理,也不一定最终能获得满意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我们的投资行为影响更大,而这个因素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A股的波动性相对较高,这也让基金投资中的择时操作更显艰难。景顺长城基金根据过去五年的数据做过统计,结果显示,过去5年,客户由于投资行为将最终的投资收益拉低了11.62%,相比基金经理过去5年为这些基金创造的平均年度净值增长率19.57%,客户投资行为的损耗率接近-60%。
哪些行为对收益的损耗最大?调查数据给出如下负面行为清单:
我们时常会听说,某客户买了基金,由于忘记密码或者卸载了相关软件,多年后发现赚了很多倍,诸如此类的新闻。
虽然不可忽视这些小概率事件中当事人运气的成分,但试想若是我们频繁查看基金账户,频繁操作,就算基金最后翻了几倍,我们也可能拿不住。
投资比的不是谁的动作更多,谁的交易更频繁,谁更勤奋。“追涨杀跌”“抄底逃顶”“波段操作”这些高难度动作往往不能创造价值反而是毁灭价值。
股市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被称之为二八现象。也就是说,一只股票的大部分涨幅可能是集中在20%的时间段内完成的。频繁交易的后果很可能是,在市场大幅拉升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
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和芒格一致认为的那样,一生只要抓住几个重要的投资机会就可以了。投资中,“躺着不动”也是一种智慧。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躺平不动”也不是一件容易时,上涨时兴奋、下跌时恐慌才是人的天性,所以想要管住频繁买卖的手,可以借助一些外力,比如封闭基金。
有数据统计,持有基金时间从3个月到5年,正收益概率从60%提升至90%,持有总收益率也从5.29%提升至65.56%。
选择封闭式产品,相当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基金持有时长,这样就避免了因为频繁交易带来的损失。
我们都知道,投资者买入并长期持有基金产品,是简单有效的投资策略,然而市场起伏震荡,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很难克服。
市场的价格就像钟摆一样,围绕着价值中枢,在低估与高估间反复更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在市场狂热和难捱的寒冬中会被抛之脑后。
想要在市场恐慌杀跌时顶住压力沉稳应对,牛市成功逃顶,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的压力和挑战都是巨大的,“择时”被称为投资中最难寻找的圣杯。
如何不择时,又能赚取不错的收益?我们可以借助外力—基金定投。基金定投采用“固定时间、固定金额”的策略,基金申购量是均匀的:无论市场是上涨还是下跌,均采用定期定额的基金投资方式。
首先避免了需要选择入场时间点的大难题。同时顶住了“亏损”的压力,市场处在低位时用低成本买入更多筹码。
虽然是中庸之道,却在不知不觉中帮我们战胜了自己,同时也战胜了这个市场上大多数追涨杀跌的人。
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基民容易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做出止盈止损行为:
当持有的基金从亏损到回本的那一刻,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同时,还会有一种想要赎回的冲动。这是非常正常的,人天性里会想要偏离痛苦和恐惧。研究表明,亏损和赚取同样数量的钱,亏损带来的痛苦是赚钱获得的喜悦的2.5倍。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最主要的是事前预防。我们买基金恰好在最低点的概率非常小,在买入基金后,出现一段时间的亏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在买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会有亏损再到回本的过程,也会出现离场这种本能的冲动。
这种冲动是必然存在的,但幸运的是,冲动的大小和持有基金时的亏损幅度也是高度相关,亏损幅度越大回本时想要卖出的欲望越强烈。如果亏损幅度很低,比如最大回撤只有3%以内,虽然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因为幅度较小,影响也比较小。
因此,在买入基金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能够接受的亏损幅度是多大,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知道自己底线的,前期可以保守一点,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于自己的底线也会逐步清晰。
除了亏损到回本的时候容易想卖出基金外,赚钱然后出现较大回撤的时候也会很想卖出基金保住盈利。
比如说之前因为市场好已经获得了50%的收益,近期市场出现调整,回撤达到了20%,看到收益逐渐减少,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厌恶,想要卖出落袋为安。
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浮盈出现回撤这个是看市场的,很难提前判断,如果只是简单的有一定盈利就取出来,这是不正确的,这种方式很容易错过大牛市。
所以,当你想卖出的时候,不妨想想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方向,要是依然是长期最看好的方向,不妨再多观察些时间。
买基容易养基不易,最重要的是心态。正如巴菲特能够摆脱追涨杀跌的惯性,做到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优秀的投资者往往能理性判断,跳出市场情绪做出“逆人性”的选择。
投资中,光基金经理给力还不够,基民自身的操作行为也很关键。大多数情况下,降低收益的多是频繁而错误的操作,所以只有降低了决策数量,才可能真正提高决策质量。